多所高校宣布不调休:让假期回归真正的休息
随着国庆假期的临近,中国石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今年国庆假期不再调休,连放9天假。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学校官微称,此举是为了保障全年周末正常休假,不做调课安排,以期在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给予师生更多的假期和周末休息时间。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感叹:“只有羡慕的份了。”
调休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让学生和劳动者享受更多连续的假期, 以促进休息、放松以及消费。然而,从实际来看,调休后的时间补足往往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压力,使得假期前后的工作、学习强度骤增,假期的休息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加剧工作和学习的疲惫感。
不仅仅是学生,上班族同样深受调休制度的困扰。调休后的连续工作日让许多员工感到压力倍增,原本享受假期的愉悦感被随后的繁重工作冲淡。尤其在节假日过后,面对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补偿”,人们往往感到假期带来的放松效果全然无存,反而更加疲惫不堪。调休制度名义上延长了假期,但实际上,假期并未得到有效休息,而是假期的“名存实亡”加剧了人们的疲劳感。
从表面上看,调休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工作与休息时间的重新分配上,但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是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失衡。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劳动者对假期的期待不仅仅是法律规定的休假天数,而是希望能真正实现身心的放松与家庭团聚。然而,现行的调休制度却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往往使得假期前后“拆东墙补西墙”,反而带来“节前节后累断肠”的尴尬局面。
此外,国庆长假期间的外出旅游体验也让人望而却步。虽然长假提供了旅游的时间窗口,但景区的拥堵和高昂的花费往往让人们感觉“花钱受罪”。在热门景点,人满为患,游客摩肩接踵,住宿和票价飞涨,出行体验大打折扣。原本应当是放松的假期,反而变成了“看人头”和“花冤枉钱”的负担。
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今年的调休尤其复杂,中秋与国庆的叠加导致一个月内需要进行五次调休。如此频繁的调休安排不仅增加了人们对时间安排的困惑,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规划工作与学习日程。
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批评,调休制度亟待改革。 民众的休假需求不仅是时间上的放松,更关乎休息质量。现行的调休模式虽然延长了假期时间,却牺牲了假期的效果和意义。长此以往,这种形式化的休息安排不仅不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更为合理和人性化的假期制度,是社会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举措。有关部门应当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适时调整假期安排,让假期真正成为休息、恢复精力和促进家庭生活的时间,而不是为了延长假期而调换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机械安排。
深入讨论和实践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对话和科学的政策制定,才能确保调休制度既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也照顾到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红网
作者:李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