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本报讯(见习记者任芳言)12月25日,中国工程院在京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报告》)。综合历年发展指数变化情况,中国成为整体提升最快的国家,但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我国仍未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报告》显示,2012~2019年各国发展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介绍,相较于2018年,新一届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排名未发生变化,美国以168.71的指数值处于第一阵列,德国、日本分别以125.65和117.16的指数值位居第二阵列。处于第三阵列之首的中国指数值为110.84,同属第三阵列的韩国、法国、英国指数值分别为73.95、70.07和63.03。
为何中国的指数值更接近德国和日本,但却与韩国、法国和英国同处第三阵列?介绍《报告》时,朱高峰解释了具体缘由。
“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下设4个一级分项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其中,除规模发展外,其余3项是衡量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而中国在这3项指标的排名中并不靠前。
2019年,中国的“规模发展”分项数值整体增加最明显,这一指标是中国制造强国进程中的主要支撑力。但在另外3项指标的合计值排名中,中国位列第六,居于全球制造强国第三阵列,与美国、德国和日本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朱高峰还指出,虽然中国是各国中唯一实现“质量效益”分项数值持续增加的国家,因绝对差距明显且提升幅度较小,质量效益在长时间内仍是我国制造业的最大弱项。
在“持续发展”这一指标中,中国的分项数值继2017年后再次出现下降。这与中国制造业企业2019年销售利润率下滑0.96个百分点有关。企业运营困难加重是导致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我们一定要加强在其他三个方面的努力。”朱高峰表示,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稳中向好,正按照预定目标推进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直在缩小,“规模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还会起到拉动作用,但在转型、产品质量提升和结构改善等方面仍要加强。
在后续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也谈到,“规模发展”仍是制造强国进程发展的主要支撑力,而未来,全力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单忠德指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波动中趋势性下降,特别是2019年占比27.1%,是2012年(31.5%)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外,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下滑明显。2018年,中国制造业销售利润是6.19%,研发投入强度为2.32%,而2019年制造业销售利润是5.23%,研发投入强度为1.45%。
“与2018年相比,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下降了0.8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却上升了0.09个百分点,全国增长的研发投入并没有流入制造业,需引起高度重视。”单忠德表示。
活动中,不止一位院士专家谈到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注重广告投入而非产品质量提升等问题。对此,单忠德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实体经济,需要“静下心来”,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慢活,需要政府、全社会共同关注。
同时,单忠德表示,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关注长期投资。“鼓励投资前移,不能‘只买蛋不买鸡’”,一些制造业创新重大专项应由国家主导,政府作为投入主体,与各方形成投资合力。
此外,单忠德还强调在全社会培育和营造创新氛围。“不论是什么行业,都应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从源头做出一些创造性贡献。”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