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8/28 9:14:48 字体大小:

8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教融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以下简称“成都学院”)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直属二级学院,传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办学理念,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究型学院,也是除主校区外,学生人数最多、学科门类最全、学习环境最好的国科大京外科教融合学院。

成都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三方共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牵头承办,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区各培养单位联合承办。

成都学院院长王嘉图表示,选址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的成都学院,未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研究生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打造一个真正意义的校园

当前,中国科学院牢牢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高质量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科教融合是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要求,中国科学院也在进一步探索打造科学院科教融合的3.0版。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内,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和成都学院校区连片规划,促进了平台、师资、人才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成都学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科教资源优势,探索新形势下科教融合自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培养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力军,为切实实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副院长董微表示。

具体来讲,建设成都学院是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丰富的科教资源,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成渝科创中心、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培养高端人才,同时立足区域,辐射全国。

“通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相关学科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前沿技术研究基地以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陈锋指出,成都学院也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完善的实验和学习条件。

“新校区让我感受到了高校的氛围。”国科大成都学院岩土工程专业2022级直博生庞博憧憬着开学后的校园生活。“各种配套齐全,生活方便,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能聚在一起,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过去,中国科学院成都教育基地只具备学生后勤管理的职能,无集中授课条件,也缺乏学生食堂、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成都学院正式投入使用后,将积极整合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科教资源,投入使用智慧化、标准化的教室、体育馆、学生食堂和公寓,对校内教师考核、课程设计、后勤保障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据悉,成都学院校园占地260余亩,一期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用于教学和科研,以及配套体育场、学生公寓、食堂等相关设施。同时,预留50亩二期发展用地。

涵盖“数理化天地生”

初步设置“52门专业课+9门公共课”

成都学院专业设置涵盖了“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重点聚焦光电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资源环境、微电子等领域设置光电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生命健康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专业学院。

成都学院目前有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含联合培养),设立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

在一体化园区的优势下,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开启中国科学院大学(主校区)和成都学院集中教学,以及在系统单位科研实践的分段式培养模式。

庞博告诉记者,以前学生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本部(北京)完成为期一年的集中授课式学习后,才能返回各自的研究所,参与团队科研工作。“如今只需在京集中学习半年后,便可提早加入课题或项目组,增加了与导师交流互动的机会,更快地进入科研角色,也为论文写作预留了更多准备时间。”

据了解,新校区投入使用后,紧接着将迎来2023年硕士生秋季学期入学,目前相关课程已初步落实。教师队伍由“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科研人员 + 国科大本部教师 + 成都地区高校及科研单位教师”组成,现已确认的任课教师总计140位。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和部分专业课(平均3门课/专业),首次初步设置了52门专业课和9门公共课(必修+选修)。

守住学院发展生命线

成立督导专家组不定期评估教学质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三方共建单位的支持。其中,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的大任务、大平台、大人才为学院平台建设和学生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既是成都学院教师,又是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的胡凯衡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导师,不仅要承担起教学任务,在基础知识的教授上更加细致深入,还要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理解。”他认为,以后研究生教育的“学”和“做”会结合得更紧密。

为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特有科研资源,开设了不少具有成都分院特色的课程。

例如成都学院与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对接合作,开设了文献数据库使用方法相关课程,还为学生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便利的文献检索条件。

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学院专门开设了科研论文写作课,邀请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研究人员前来指导和讲授,规范研究生论文写作,提高科研水平。

高质量教学是学院发展生命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刘庆介绍,成都学院在开课之初,尤为重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行首席教授制,严把师资质量关。“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拟任授课教师进行试讲、培训、督导以及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其中试讲的评审组成员均由四川省内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担任,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水平以及课堂表现等。”

授课教师上岗后,学院还将组织成立督导专家组,不定期随堂听课,对教师教学质量作持续评估。

为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及企业创立者,成都学院也计划开展与高新企业联合培养,与周边高校进行“导师互聘、学分互认”等新尝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成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者和建设者。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