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吉训明院士:打破仅靠课题驱动研究的传统观念

 作者:薛岩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4/3/6 8:00:47 字体大小:

“做研究要学会整合社会资源,打破以往仅依靠国家课题驱动研究的传统观念,依靠创新转化、为他人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支撑我们做研究的重要路径。”在3月4日举办的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院士、北京学者“领航”系列讲座(第三期)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勉励青年学者。

吉训明结合亲身科研经历谈到,研究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曾经因为没有实验室,我们就带着‘狗’和‘猴子’,跑到佑安医院、世纪坛医院、宣武医院做实验。如果工作日做不了,那就晚上做。”

多年来,吉训明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长期专注于脑中风、脑卒中问题研究。他创建了常压高氧联合血管再通救治脑卒中和介入靶向低温脑保护等卒中续贯救治新技术体系,为临床研究提供巨大的参考价值。

科研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合作非常重要。“在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要学会自己找合作。”吉训明院士回忆道,“当时研究生不够,我就去与山东潍坊医学院谈合作,让他们帮忙把研究继续做下去。”

“仅依靠国内合作还不足够,还要注重国际合作,利用国外资源进行深入且系统的研究。”吉训明院士强调。

他同时呼吁科研人员重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他看来,成果转化是一项研究的结点,更是另一项新研究的起点。因为这不仅可以验证研究的假设是否正确,还能让成果变现。

除了找资源和渠道,科研上的坚持和执着同样必不可少。

低温是公认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但在临床应用上有难度,因为全身低温副作用大,颅外局部低温效果差。

“尽管国际上的研究表明低温治疗脑卒中呈现阴性结果,但是我们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从2002年开始研究低温技术,仅培养猴子的模型就用了七年时间,整体研究过程用了二十年。”吉训明说。

他提出的颅内局部(靶向)低温脑保护方案,能在2至3分钟内把局部脑组织温度降下来,大幅缩短血管氧化应激损伤时间,有效提升了脑卒中防治效果。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