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材料的很有“料”!浙大工科女博士写文言文致谢
“数载苦学钻研之路,
如沧海寻一漏,蓬山列蚍蜉。
常于暗夜灯黄处静思遭逢,
感今之所得为他人相授者十之八九,
孤身自谋者不足一二。
因而幸其有感,执笔于心。”
这是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张敏
毕业论文中致谢部分的开头
张敏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
毕业论文收笔之际
回顾浙大求学时光
身为工学博士的她
写了千余字文言抒发心中深情
这段致谢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那就来一起听听她的分享吧!
写一篇浪漫的致谢
论文为什么需要致谢?
“我认为致谢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张敏说道,“每一个人都是从‘小白’开始,得益于前人的经验才逐渐拥有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因此致谢对于一个完整的博士论文不可或缺。学习和传授也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与他人互帮互助的相处方式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怀着这样的想法,张敏开始着笔撰写致谢部分,她最终选择用文言文的形式来梳理内心的情感。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张敏常常写诗词、看古文。平时若在短视频和影视作品中接触到某些典故或诗句,她也会针对感兴趣的部分专门查找出处。因此,选择文言文形式来完成致谢,与她的兴趣积累有关,也是她表达自己诚意的方式。
张敏的摘抄本(部分)
“作为一个工科生,日常面对的多是理性的叙事方式;而致谢更像是对这些年的成长过程和情感体验的总结,所以我想用更浪漫的方式去表达。”张敏道。
“他人相授者十之八九”
“古之学者有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张敏在致谢中着重表达了对老师们的感谢。
张敏的导师朱铁军教授不仅指导她选定课题、帮助她进行科研培训、为她提供科研资源,还非常关心她的身心健康,鼓励她在科研之外多发展特长和爱好。“在朱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在研究生阶段过得较为顺利,也比较充实。”张敏回忆说。
张敏(右二)在参加学术会议
接着,张敏提到了自己的合作导师付晨光研究员:“勤勉于内,事必躬亲,亦师亦友,不惑不徇。”在张敏眼中,付晨光老师指导细致、尽职尽责,从论文的撰写到实验室的管理,他的关心体现在方方面面。“除科研外,付老师还鼓励我们注重课余锻炼,他像朋友一样关注我们的想法。并且,他积极乐观的心态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帮助我顺利度过了很多难关。”张敏感叹道。
“门派宗师赵新兵教授,乃学术鸿儒,身为世范,门庭葳蕤。再有良师邓天琪,韩仲康,博闻广识,通材达识。善待问者如撞钟,致格物篇如破竹。财务李开红女士,尽心于外。”张敏还将为自己提供过帮助的老师们一一列出。
张敏(一排右三)所在课题组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张敏还在致谢部分中细数了同门之间的宝贵情谊。方腾、夏凯阳、胡惠平、超亮、张奇、杨嵛茜、李艾燃、刘锋、范武升、王桢一、张诗韵、刘凯、沈紫嫣、黄奕、熊博文、陆勇刚、韩屾、梦朝、越楚、苗圃、刘硕、昱征、云笑、佳莹、郑欣……这些被张敏列出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段值得珍藏的时光。
张敏所在的课题组氛围非常融洽,大家在科研上积极分享,师兄师姐对师弟师妹也非常照顾。她介绍说:“我们有专门的文献分享交流会,大家会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帮助其他人更好地进行科研。”
张敏和课题组成员在一起
作为工学博士的她
书写致谢其实是让人整理回忆和情感的过程。除了师长同门,张敏也表达了对父母和好友的感谢。“我写致谢的时候很投入,经常陷入到回忆之中,觉得这几年过得很有意思,想到一些人和事就会觉得很感动。”张敏分享道。
自2015年进入浙大,她已在求是园中求学九载,浙大校园里承载着她的青春、奋斗与成长。
大二时,对材料学感兴趣的张敏在专业分流时进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回首这九年求知求学的时光,张敏也曾在科研之初遇见困难。
研究生期间,她主要从事了GeTe基热电材料的性能研究和机理分析。最初她对课题并不熟悉,也缺乏相关的经验。她曾根据自己的想法多次尝试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通过导师的帮助和自己的探索,这些困难终是得以克服、突破。
“或许多年以后我已经忘记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但我会记得在求是园中经历的那些时光,记得当时的感动。”张敏说。
未来,她计划继续从事半导体行业,希望自己能“利用读研期间所学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