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术交流更纯粹更高效!中国科协年会开启“务实新风”
■本报记者 高雅丽 见习记者 蒲雅杰
七月盛夏,中国科技会堂内涌动着不寻常的“学术热浪”。
没有惯常的红毯铺陈,不见高耸的背景板,甚至连签字笔和文件袋的“标配”也踪影全无。走廊里记者总看见步履匆匆、低声探讨的学者,各个会议室门口电子屏上密集滚动着满满的议程……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正以一种更纯粹的姿态,在这里拉开帷幕。
学术为本:从“各自讲”到“一起聊”
“以前开会都是大家讲完就走,讨论也没那么多。这次会议专门安排了讨论环节,让大家就议题深入研讨,这个形式确实能促进交流。”在7月4日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王志恒对本届中国科协年会会议模式的改变表示赞赏。
站在王志恒旁边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专注于鸟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他,这次特意穿了一件印着候鸟标志的T恤衫。
张正旺补充说,区别于传统会议“报告完就散场”的模式,这次会议设置了专门的讨论时间。他笑着说:“我算老一代了,会场里有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今天的会议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想法,有机会在这里碰撞。”
“我是研究植物的,希望招一些鸟类研究的学生,开展鸟类与植物互作的研究。”王志恒笑着看向张正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起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的“跨界操作”。
本届科协年会坚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倡导求真、求实、求是学风,鼓励学术争鸣。98场专题论坛覆盖数理化、生命健康、地球科学、空天科技等十大领域,构成了强大的学术矩阵。
在参会学者、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秘书长周自宽看来,许多新技术范畴都值得关注和探讨。除了参加遥感科学相关会议,他的身影还频频出现在航天、量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会场上。“我关心这些领域的新技术是否能为遥感领域带来新机会,特别是产业化或生态化的发展潜力。”
此外,本届年会恢复了论文征集并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中国女医师协会会员、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肖云彬表示,筹备组特别遴选了一批有关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体系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些论文此后还将在领域内的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以更好地发挥学术影响力,并用于解决临床中疾病防控与诊疗的现实问题。
年会首次推出的“非共识议题”环节,给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入选者、智能复合材料的前沿探索与技术创新论坛学术秘书王召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所在的论坛围绕“功能集成路径之争”展开了热烈讨论,核心议题是“功能集成是否需要以牺牲材料本身性能为代价”。
王召志在纪要中详细记录了清华大学教授姚学锋的观点:以问题为导向,功能性的显著提升可能意味着对某些基础性能(如机械性能)的侧重调整而非完全牺牲,这能带来材料应用范围的极大扩展,是能力的发挥而非单纯的损失。
“很多老师的表达和理解确实比我们学生之间的思考更深入一些。”王召志感叹道。这种开放讨论、挑战既有认知的氛围,正是年会鼓励创新思想的重要体现。
务实新风:从“面子工程”到“里子干货”
学术的价值不在排场,而在思想的碰撞与成果的涌现。本届年会秉持务实节俭原则、砍掉“面子工程”——开幕式、闭幕式成为历史,领导致辞大幅精简,宴请等非学术交流活动被明令禁止,科技工作者的精力完全集中于学术本身。
在生命健康领域,作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全链条防控策略”会议的主要筹备人,肖云彬对会议的筹备过程感触颇深。
谈及今年精简办会的要求,肖云彬直言:“这真的节省了我们很多心力。”收到“务实办会、强化学术”的办会宗旨后,中国女医师协会会议筹备组只简要确定了会议流程,便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主题和子议题的策划上。
例如,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控链条中,需要从孕前阶段开始切入,涵盖孕期监测、新生儿筛查,一直到确诊后的干预与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围绕这一体系,筹备组设计出“病因研究—疾病防控—临床干预”三阶段推进式议题,并且要求每一个议题的专题报告都要有针对性,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和防控策略。
会议上,到处都是浓浓的“学术味儿”。“在规模控制上,会议的线下规模做到了‘实’而‘精’。”肖云彬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邀请的参会人员均为学界的核心学者和一线专家,确保了交流的专业性和深度。
在“以竹代塑”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论坛的会场外,一排排竹制展品琳琅满目,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尹刚强趁着茶歇间隙,径直走向展位,向展台工作人员问道:“听说现在有竹子做的汽车刹车片了?你们这儿有样品吗?”语气中带着期待与求证。
尹刚强表示,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竹纤维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尺寸稳定性等,这些特性使得竹制品更加“百变”,拓展了竹材加工方向,未来将更加聚焦高附加值行业。
年轻一代:从“后排听众”到“前排参与”
科技的未来在青年。本届年会前所未有地将聚光灯投向年轻一代。百余位“青年托举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被赋予专题论坛“学术秘书”的重任。他们深度参与组织策划,与顶尖学者并肩工作。
学术秘书王召志的工作贯穿会前会后:会前负责收集、整理报告专家的PPT资料,建立专门的文件分类管理体系;参与协助议程安排,与学会会务人员共同确保流程顺畅。
“之前的会议,我基本都是坐在后面,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王召志说,然而他此次“坐在了前排”,不仅便于记录,也与顶尖学者的距离更近了。
王召志的研究方向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可降解的多功能梯度泡沫材料,主打绿色环保理念。他申请担任学术秘书的初心是想深度参与这次盛会,了解智能复合材料领域的前沿趋势。
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实质性交流红利。“交流的机会变多了,内容也更加深入,交流时间更长了。”会议期间,王召志了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立武在形状记忆聚合物方面开展研究,于是抓住机会与他进行了深入沟通。
在中国科技会堂咖啡厅等开放式交流空间里,年轻面孔与资深专家围坐畅谈的场景成为年会新风景。“在这里,思想的藩篱被打破,创新的火花在自由迸发。”一位年轻的博士生兴奋地描述着。
王召志的经历是本届年会聚焦青年、力推改革、回归学术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赋予青年人才“学术秘书”这样的关键角色,年会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与顶尖学者并肩工作的宝贵平台,更让他们从会议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和“贡献者”,真正点燃了青年心中的学术之火,为科技的未来注入澎湃动力。
年会期间,中国科协年会历史沿革展、中国科技会堂专家报告展、科技发展成就展等静静诉说着中国科技事业的筚路蓝缕与辉煌成就。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汇,传承与创新在此地激荡,中国科协年会正在成为一个孕育原始创新思想、凝聚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平台。它要为中国科技界树立一面旗帜:回归学术,求真务实,勇攀高峰!
《中国科学报》(2025-07-09 第1版 要闻)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