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对“微浪费”须较真

 2025/7/29 14:58:14 《科学时评》 作者:云南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开短会不上矿泉水,会场未饮完的矿泉水一律带走”“建立办公用笔登记制度”……近期,多地党政机关出台反对“微浪费”的规定。这种对“微浪费”的较真并不是小题大做,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资源消耗,更在于通过细节塑造良好作风。

对“微浪费”动真格,是因为小浪费里藏着大问题。一瓶矿泉水喝半瓶扔半瓶,一支笔用半截就换新的……这些零散消耗看似不起眼,累积起来却是惊人的数字。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潜藏的思想病灶:把公家资源当无主之物,视小浪费为无关痛痒。这种心态一旦蔓延,会慢慢侵蚀勤俭节约的作风根基。

有些观点认为,比起显性的铺张浪费,这些小事不值一提,抓“微浪费”是舍本逐末。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作风建设的规律:大问题往往始于小毛病,奢靡之风常源于对微浪费的放任。当“不差这点”成为常态,不在乎小钱变成共识,作风的堤坝就会逐渐松动。党政机关作为作风建设的排头兵,若对身边的“微浪费”视而不见,不仅会损耗公共资源,更会损害公信力,让勤俭节约的倡导沦为空谈。

较真“微浪费”,关键在于筑牢思想防线,更在于完善制度约束。思想上要破除“小节无碍”的误区,让每个公职人员明白,公家的一针一线都连着公共利益,一分一厘都关乎作风形象。要通过教育引导,让节约意识渗透到工作细节,让勤俭节约成为内在自觉。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全链条管控机制,按需配置办公用品,建立循环使用制度,明确浪费行为的约束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浪费的可能性。

作风建设往往体现于细节,新风尚的养成始于具体行动。对“微浪费”的较真,看似管的是一杯水、一支笔,实则抓的是思想深处的公私界限,树的是为民用权的责任意识。当党政机关带头在细节上较真,就能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社会层面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周跃平)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