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循环使用算的不只是“经济账”
胡欣红
校服穿小了,你是直接扔了,还是转赠他人继续穿?给孩子穿别人的旧校服,你愿意吗?
继浙江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长峙小学的“校服循环驿站”火了之后,新疆乌鲁木齐一些学校的“校服循环回收站”,也引发了舆论关注。“校服循环省钱省事。”有家长算了笔账:学校夏季、秋季校服一套100元左右,冬季校服则150元左右。孩子长得快,读完小学至少也要买3次校服,如果都可以循环,能省下近千元。
校服循环使用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桩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校服循环理念在赢得赞誉和支持的同时,囿于诸多因素限制,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首先,不少家长对旧衣物存在抵触心理。一些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穿“旧衣服”,认为新校服能更好体现孩子形象和家庭经济实力。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穿他人“旧衣服”可能会遭受歧视。不乏有人提出质疑,校服循环利用是否节俭过头了?而且,校服在循环使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也是一道“坎”。
其次,校服循环使用缺乏有效渠道,这需要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并且要将回收与再利用的流程贯通起来。目前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校服回收和再利用渠道,难以形成校服循环使用的大环境。
再次,在循环使用校服时如何估价也是一个难题,不同校服的新旧程度、磨损情况各异,难以确定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价格标准。因此,虽然校服循环使用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在当前社会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有普通小学14.35万所,在校学生1.08亿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庞大的校服定制和淘汰量。一项调查揭示了校服淘汰后的去向:超过半数人选择将其留作纪念,三成以上的人则直接丢弃,而剩下的人则通过赠送、捐献或转售的方式,让校服继续发挥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校服可循环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绝不是节省几十上百元钱的事情,家长应充分意识到,推动校服循环使用,实际上是将勤俭节约的美德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活教材”。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教育的延伸,能引导孩子们学会珍惜资源,领悟共享的真谛。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校服循环使用模式。北京、江苏、安徽等地都相继发布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就提出“可积极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
当然,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做好二手校服的消毒卫生并搭建起操作性强的共享平台,畅通流通渠道。在这方面,国内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国外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在澳大利亚,很多学校都有专门销售二手校服的地方,方便家长为孩子挑选到合适的校服。英国一些地方推出的校服循环计划,不仅帮助家长处理旧校服,还能让他们以远低于新校服的价格购买到经过严格清洗和消毒、品质有保障的二手校服。
衣“旧”有用,校服循环使用不能只算“经济账”,不仅传承了环保意识、循环理念,更有勤俭节约精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实现途径。校服循环使用虽面临诸多挑战,如卫生把控、尺码适配、观念转变等,但它无疑是教育理念与环保实践相融合的有益尝试,更在学生心中种下环保与共享的种子,应当想方设法让二手校服循环使用“叫好又叫座”,成为穿在学生身上的品德教育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