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医院公众号辱骂同行网友:文明窗口怎能成戾气“输出口”?

 2025/5/5 11:19:24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李丹娜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李丹娜(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公众号引发争议:上海医生陈先生在文章评论区留言“文案写得太烂”,遭运营人员公开辱骂“看着不爽就滚蛋,影响你上坟了”,私信中更被骂“见你一次骂一次”。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具体情况自己并不清楚,但涉事公众号确由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独立管理运营。(5月2日 《现代快报》)

公立医院的科室公众号,本质上是连接医患的“文明窗口”,承载着科普医疗知识、展现专业形象的公共职能,而非个人情绪与戾气的垃圾场。面对公众“文案太烂”的合理批评,运营人员本应虚心接纳或理性回应,却以“上坟”“狗”等污言秽语攻击,甚至在对方温和回应后继续私信辱骂。这种将公共平台异化为“私人骂场”的行为,暴露的是对患者及公众监督的极端傲慢——当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团队,在官方平台上演“网络骂街”,让患者如何相信其能在诊疗中耐心倾听病痛、尊重病人感受?医疗行业的公信力,恰恰是在这种“键盘戾气”中被一点点消解。

更令人不满的是院方“踢皮球”式的处置态度。一句“公众号由科室独立管理”,试图将责任推给基层科室,却对运营人员是否为医院正式职工、辱骂行为是否代表科室态度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这种“甩手掌柜”式回应,本质上是对舆论监督的敷衍塞责。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机构,每一个官方账号都是对外服务的“窗口”,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言行都应接受社会审视,岂能以“科室自治”为由逃避管理责任?若放任基层科室在官微上肆意宣泄戾气,医院如何兑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承诺?又如何构建良性的医患沟通生态?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接受更严苛的社会监督。患者花血汗钱就医,有权对服务质量“评头论足”;公众对医疗科普提出意见,医院有义务理性回应。公立医院必须明白:堵住“骂街”的键盘容易,修复受损的信任很难。唯有正视问题、严肃问责,建立“谁运营谁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公号姓公”的公共属性,将职业素养纳入人员考核,才能避免“白衣”染尘、“官微”蒙羞。否则,今天在评论区被骂的是“文案太烂”,明天失去的可能是公众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信任。

这场“官微骂战”的教训已然清晰:公立医院的每一个平台,都必须守住“文明窗口”的底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必须牢记“医者仁心”的初心。唯有让专业理性取代网络戾气,让主动担责取代敷衍塞责,才能让公立医院的官微真正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而非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