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从“望闻问切”看治理“网红医生”乱象

 2025/7/9 14:57:40 《科学时评》 作者:南方日报 钟 颐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网红医生”又被点名了!日前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随着短视频兴起,医疗科普成为热门赛道。某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平台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和370万条科普视频。以专业知识释疑解惑,延长服务半径,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部分“网红医生”挂羊头卖狗肉,嘴上说是“科普”,实则全是生意,导致不少“伪科普”浑水摸鱼、混淆视听。

《古今医统》有云:“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给医疗科普“把脉开方”、去伪存真,“望闻问切”这四个字,也有别样的启示。

所谓“望”,就是观其形色。如今,不少“网红医生”一披上白大褂就开始侃侃而谈,连平台上的资质认证都可能是“借壳上岗”,着实不好甄别。不过,只要作假,露出狐狸尾巴是迟早的。比如,据南方都市报此前的调查,涉及两性话题时,有些“医生”甚至“擦边”出镜,是不是正经医生,明眼人一看便知。又如,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明确提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无论伪装得多好,“伪科普”的尽头往往是“上链接”。仅此一条,看它有没有“夹带私货”、暗戳戳地引流,大概能有一个判断。

所谓“闻”,就是听其声息。同样的道理,普通用户的知识储备固然有限,“伪科普”的内容总归出现一些典型特征。现代医学是一个严肃且精细的行业,同样都是医生,涉及不同科室、不熟悉的领域,也总是难免“隔行如隔山”。反观一些“网红医生”,却在疯狂跨科、“谁红蹭谁”,如急诊科、口腔科的天天讲男科,就是不讲自己的专业。类似视频刷多了,人们也不难察觉到背后的猫腻——明明是不同的账号,视频中的情节却高度相似,甚至连台词都一字不差。如果不是剧本和摆拍,未免太巧合了吧。

说到“问”,不只是用户自己的事。为了缓解健康焦虑,不少人会习惯于“遇病不决问网络”,但受个体差异、信源权威性、病情描述准确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很容易造成结论上的偏差,表面上“越看越符合”,实则“越说越离谱”。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红医生”,得多问问自己:仅靠一条视频就被“确诊”,动不动就“对号入座”,是不是有点武断?当然,平台也需要叩问自身的操守和管理:流量和责任怎么平衡?如何应对AI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如何联合专业力量,完善审核标准?

至于“切”,就是要积极行动、当断则断。事实表明,大量的“网红医生”背后往往有专业团队运营,对触碰法律红线的MCN机构,必须严厉打击,切断其利益链条;平台理应把好入口关,用好流量杠杆,从源头上压缩低质内容生存空间。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医生并非不能做“网红”,但必须坚守职业伦理,遏制流量冲动。一方面,拒绝与不良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等合作,充当他们规避审核的“工具人”;另一方面,坚决与违规导医、高价开药等行为“切割”。若能在主责主业之余,多贡献一些优质科普,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能被阿猫阿狗玷污。 (钟 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