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营养快线开盖后发现蛆虫,食品安全不能止于生产线

 2025/7/10 15:47:10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戚实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戚实(云南财经大学)

据南方都市报,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其线下购买了娃哈哈营养快线,“开盖后喝了一口发现有蛆,到店里又开一瓶也有蛆虫”,该消息引发热议。7月8日,娃哈哈相关人士在采访时表示,“产品在生产环节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高温杀菌后不可能出现活物。”涉事超市店主也表示,事发后娃哈哈经销商到场查验,开了4瓶娃哈哈营养快线,确实在瓶口处发现蛆虫。

当消费者拧开娃哈哈营养快线瓶盖,看到蠕动的蛆虫时,这场食品安全争议撕开的不仅是产品质量的口子,更是食品行业流通环节“最后一公里”失控的隐秘角落。娃哈哈方面表示生产环节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似划分了责任,实则暴露出一个行业性顽疾:生产端的精细管控,抵不过流通“最后一公里”的无序,而消费者最终为这种失控买单。

生产车间是质量把控的“安全区”。现代化生产线里,无菌环境、标准化流程能最大程度保障产品出厂时的纯净。就像娃哈哈强调的“高温杀菌后不可能有活物”,生产端的自信建立在技术与流程之上。但产品一旦离开工厂并进入仓储、运输、销售的流通网络,企业的控制力便急剧衰减。商家仓储环境是否合规?运输过程温湿度是否稳定?销售终端储存是否规范?这些环节像一个个“黑箱”,企业难以全链路穿透监管,却直接决定消费者拿到产品时的状态。

“最后一公里”是接触产品的“第一现场”。无论生产端如何标榜严谨,流通环节出问题,消费者感知到的就是“产品有问题”。此次事件中,消费者不会纠结“是生产还是流通的责任”,只会记住“喝娃哈哈时遇到了蛆虫”。这种体验崩坏,对品牌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企业投入巨大成本塑造的“安全可靠”形象,可能因流通环节的疏漏瞬间坍塌,多年积累的信任,在糟糕体验面前不堪一击。

“最后一公里”失控并非个案,而是食品行业普遍的管理盲区。企业往往聚焦生产端标准化却忽视流通环节的复杂性:经销商仓储条件参差不齐、运输渠道鱼龙混杂、销售终端储存随意……这些环节缺乏统一规范与有效监督极易成为质量问题的“高发带”。长此以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会被持续透支,行业也将陷入“生产再优,流通毁所有”的信任困境。

针对痛点,企业不能简单“甩锅”流通环节,而需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一方面,用技术手段延伸监管以实时掌握产品流通环境;另一方面,与经销商、销售商建立质量协同机制,明确责任边界,定期开展培训与抽检。同时,监管部门需完善流通领域食安标准,加大对违规仓储、运输的处罚力度,为“最后一公里”筑牢制度防线。

食品行业的质量守护,不能止步于生产端的“完美闭环”。流通“最后一公里”,既是消费者体验的“第一触点”,也是品牌信任的“关键战场”。唯有全链路把控每一个环节,才能让消费者喝到“安心快线”,让品牌信任真正落地。毕竟,消费者不会为企业的“生产自信”买单,只会为到手产品的“真实体验”投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