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一眼假的超低价“奢侈品”为何有市场

 2025/7/31 9:45:10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李英锋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李英锋

“领一个,存给子孙后代享福。”某电商平台上,宣称“足金工艺品”“天然翡翠”的商品,以低至1元、0.99元的“白菜价”和“全五星好评返现”“先用后付”等诱惑吸引消费者,在“礼品畅销榜”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些超低价“奢侈品”背后,隐藏着一条涉嫌虚假宣传、玩文字游戏、利用失效链接逃避责任的灰色产业链。所谓“福利”,实为一些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

名为“奢侈品”,实际上是廉价品;名为“福利”,实际上是套路和骗局。这样的商品竟然能够卖得风生水起,乍看有违常理,细思也有一些“合情”之处。而这种“合情”,正是超低价“奢侈品”生存的土壤,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市场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现在黄金价格高企,花几角钱几元钱买到几克重的足金工艺品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另外,天然翡翠、和田玉等玉石商品的价格虽然分出很多层次,但再低也不至于低至 “白菜价”,如果真低到了“白菜价”,只能说明,商品端的品质对应的就是“白菜价”。

道理并不复杂,可依然有不少消费者下单,背后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者,商家的营销话术、套路和虚假检测证书在短时间内忽悠住了消费者,蒙蔽了他们的心智和理性;二者,有些消费者有贪小便宜的心理,以为买到就是捡到了漏;三者,不排除有些消费者在明知商品为假的情况下故意购买,为自己撑脸面,或者再忽悠他人。

商家售卖超低价“奢侈品”,其目的在于引流、冲销量、刷好评、提高店铺权重、骗取消费者信息等,而他们的营销套路也涉嫌虚假标注、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伪造检测证书、泄露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践踏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

对此,电商平台应承担主体责任,对售卖相关商品的商家经营资质进行严格审核,通过“AI监测+人工筛查”的方式对商家的营销行为进行监督,针对存有销售伪劣产品、伪造检测证书、虚假宣传等问题的商家,采取限期下架商品、取消推荐、封限账号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同时,电商平台应针对商家的违法问题和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建立历史记录,使其在较长期限内伴随商家,即便商家注销店铺或重开店铺、转让店铺也保留历史记录。

此外,有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监管治理力度,通过投诉举报渠道收集线索,如确认商家存有相关违法行为,该查处查处,该没收没收,该曝光曝光,让商家付出必要的代价,斩断超低价“奢侈品”的灰色产业链条。同时,增强消费者防范意识,对超低价“奢侈品”的营销套路进行解构,引导其增强消费素养,提升对问题商品的辨识能力。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多了解商品的信息,多算算超低价“奢侈品”的成本账,理性消费,谨慎购买,切勿盲目冲动下单。消费者不好忽悠了,不轻易上当了,超低价“奢侈品”的违法侵权空间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