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假离职真碰瓷”不能姑息

 2025/9/18 13:55:50 《科学时评》 作者:南方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月薪×万,还是离职了。”

如果你刷到这样的网帖,恐怕得多长一个心眼了。日前,长沙市开福区法院的一则判决表明,“虚假离职”已成为“割韭菜”新套路。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指使员工假冒字节跳动离职员工,在小红书发布虚假笔记引流卖课,因原被告存在经营范围的部分重合,两者之间构成竞争关系,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一个以“再见啦”开头的标题,一张有大厂logo背景墙的美女照片,在评论区置顶个人身份……先“蹭光环”,再“造人设”,然后伺机变现,这背后的“起号经济学”,早就被那些上蹿下跳的“假高管”“伪专家”运用得炉火纯青,甚至将触角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离职博主”成为一门生意,也就不足为奇了。有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发现,“我离职了”话题浏览量已达到9.7亿次,引发了607.8万次讨论,当中有多少真实的分享呢?值得怀疑。还有人戏称,“离职博主”是2024年最拥挤的赛道。

“大厂”“高薪”“离职”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本身就足够吸睛,话题张力拉满。和“假高管”一样,它给人一种“专业幻觉”,但又不止于此。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励志人设”的变种。在情绪大于理性的传播环境中,大打特打“离职牌”,分享所谓的“行业内幕”,就是要塑造成“自己人”,让网友放松戒备。他们表面上宣扬“重新开始”的决心、“遵从内心”的勇气,其实不过是传达一种心理暗示,一种压根不成立的逻辑关系:卖我的课,就是在支持我的人生梦想,也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殊不知,这还不是简单的造假,而是有组织、有策划的“剧本”,有着完整链条的新型黑灰产。9月15日晚,抖音副总裁李亮发文回应,其中就谈到,“部分机构反复发布此类虚假帖子,无奈之下,我们起诉了其中比较猖獗的一家”,其对企业形象的侵害,对网络传播秩序的扰乱,由此可见一斑。

在造假成本大大降低的当下,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原因很简单,只要有利可图,就总会有人想“走捷径”,今天蹭大厂光环的“前员工”,明天就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个热点事件的“假当事人”,甚至还有突破公众认知的下三滥手段,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搞人设没有错,但靠着它招摇撞骗,还把别人拉下水,那就大错特错了。鲁迅先生曾这样讽刺道:“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给此类乱象“动骨扒皮”,除了要重拳整治,让法律“长牙带齿”,延长监管触角,平台还须提高审核和识别能力,及时切断虚假内容的传播,拓宽和畅通投诉渠道,坚决不给黑灰产任何流通空间。

进一步说,守护网络信息安全,是一场不能停的“马拉松”。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就不怕“群魔乱舞”,无惧“妖雾重来”。(钟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