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夜京城”十四景,擦亮城市夜景名片
本报特约评论员
没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清纯透亮的迷人夜景也就无从谈起。如何在城市夜景照明中平衡灯光美学与“暗天空保护”,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城市治理的核心,说到底是“人”。面向“十五五”规划,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夜京城”十四景,就是又一张五光十色美丽北京的“名片”,又一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笔画”。看似简单的城市照明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大城之治密码殊为可贵。
香山香炉峰向东俯瞰北京全景、鼓楼远眺中轴线、京昆线看首钢大桥……北京将梳理俯瞰、远眺、近视等城市视角廊道,打造“夜京城”十四景,擦亮城市夜景名片。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十五五”时期城市照明发展规划》描绘的未来5年北京之夜的璀璨,不仅彰显出美丽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底气,也映射着这座城市以系统思维推进多元治理的生动探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夜晚不再仅仅是白天的延续,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独特时空。城市夜景,作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名片,正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从璀璨的灯光秀到宁静的夜市,从繁华的商业区到宁静的滨水空间,城市夜景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空,更点亮了城市的灵魂与魅力。随着夜间经济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重视夜间的经营模式。灯光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夜市、餐饮、娱乐等行业因此蓬勃发展;又吸引了大量游客,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扩大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夜景亮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美观度,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暮色中的京城披上华彩,每盏灯火都在诉说独特的故事,北京的精彩,从不止于白昼。从“璀璨巨龙”般点亮的八达岭长城到宛如“灯光芭蕾舞者”的CBD摩天楼群;从丰台花街的“左手鲜花,右手烟火气”到什刹海的桨声灯影;从“丽泽怪市”的潮玩文化到月亮河夜市的河畔风情……在这片灯光璀璨的天地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城市的魅力,还能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从单点亮起来到多点串起来再到视野阔起来,“夜京城”的魅力持续提升的背后,是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行动力。10多年时间,北京实现了从“繁星无影”到“蓝天常在”的转变。2024年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了65.9%,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今年1-9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达226天,同比再增加18天。在每1微克,甚至0.1微克的改善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情况下,持续推进美丽北京建设,让这座城市有底气打造远眺城市灯火的视觉廊道。曾几何时,从北京香山香炉峰向东俯瞰城市全景,就算是在白天,也是灰蒙蒙一片。而今,北京提出在未来五年选择城市标志性高点观景视角,实现俯瞰城市集中建成区夜景全貌与城市天际线。这份决心说明,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提高群众蓝天获得感。
城市治理不是零散事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各领域、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对方方面面的协同协作有很高要求。没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清纯透亮的迷人夜景也就无从谈起。如何在城市夜景照明中平衡灯光美学与“暗天空保护”,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北京在规划中提出,将选择天然暗天空基础较好,或已有观星活动的点位,开展星空露营、自然观星等低干扰夜游活动。在永定河生态文化带,规划则提出了采用低干扰照明,严格控制光污染等要求。在点亮城市璀璨之光与守住星空净土之间,北京把握住了分寸感。随着大家对领略城市周边星空之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相信“星空经济”在拉动餐饮、住宿消费加快增长的同时,也能满足大家观赏星云斑斓的渴望。
城市治理的核心,说到底是“人”。面向“十五五”规划,城市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夜京城”十四景,就是又一张五光十色美丽北京的“名片”,又一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笔画”。看似简单的城市照明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大城之治密码殊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