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须警惕“全包”陷阱
“12万元整装全包”“零增项保障”……社交平台上,这些装修广告吸引着无数业主。然而,签约施工后,却每每遭遇层层加价、合同陷阱和维权无门的噩梦。家装行业的低价套路,成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灾区”。
装修公司的套路,往往始于极具诱惑力的低价广告。这些广告以“全包”“零增项”为噱头,配合“免费设计”“赠家电”等福利,精准击中业主“省心省钱”的痛点。合同中,关键条款如材料品牌、施工范围、增项规则等往往模糊不清,甚至故意漏项。施工过程中,装修公司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增项加价,若业主拒绝,便以停工相威胁。更有甚者,装修公司常通过更换对接人员、注销原账号等方式甩锅,让维权找不到明确责任人。
家装合同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成为装修公司设套的“杀手锏”。合同中暗藏“按实际材料结算”“最终价格以现场为准”等条款。业主签约时,业务员刻意跳过这些条款,事后则以“按合同办事”拒认口头承诺。如果想要维权,消费者还需面对证据不足、责任难定、诉讼成本高等多重障碍。正因如此,许多业主迫于工期拖延、房屋闲置等压力,最终只能妥协加钱,陷入“继续装怕无底洞,停工损失也不小”的两难境地。
家装乱象的背后,是行业准入门槛低、监管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要根治这一顽疾,首先要加强监管。市场监管部门应要求装修公司公开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信息,并公示违规记录。对无资质或挂靠企业严厉打击,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其次要规范合同。行业协会可制定范本合同,强制要求明确材料标准、增项规则及违约责任,杜绝模糊条款。再者是消费者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需警惕异常低价套餐,签约前主动索要详细设计图、材料清单及环保检测报告,核对是否与宣传一致。施工中多留证据,如拍照录像、微信群沟通留痕等。最后还应畅通维权渠道。有关部门应完善投诉渠道,简化维权流程,为消费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
家装不应成为割韭菜的“重灾区”。只有监管利剑出鞘、行业自律加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才能让“全包”回归本义,让每个家庭都能安心筑梦,远离装修陷阱。(胡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