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守护手艺的温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5/11/27 9:41:46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王志高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志高

近日,河南南阳一位手工制作虎头靴的奶奶,因博主一条随手分享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短短数日,85岁的张奶奶积压的70多双虎头靴被抢购一空,订单排到了一个月之后。这场看似偶然的“爆款”事件,实则是当下社会对慢手艺的一次集体回眸。

张奶奶的走红,绝非简单的“怀旧情怀”可概括。评论区“求代购”的呼唤,与其说在买鞋,不如说在回味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当流水线日产成千上万双童鞋时,老人四天缝就一双的虎头靴反而受追捧。这种反差耐人寻味:在“快”字当头的时代,我们却向一位老人的“慢”投去炽热目光。这背后是对速度的反思,对品质的渴求,更是对“慢工出细活”的重新发现。在一切皆可速成的今天,张奶奶纳的不仅是鞋底,还是那份一针一线带来的踏实感。

这场走红没有演变成廉价的同情消费。网友们追捧的不是“85岁老人辛苦摆摊”的悲情叙事,而是“老辈人的手艺太棒了”的价值认同。这种转变意义重大。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将传统手艺与“落后”挂钩,以怜悯心态看待手艺人。如今,人们开始愿意为手艺本身买单,为凝结其中的时间、技艺和审美付出金钱。张奶奶四天做一双鞋,这份“慢”不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当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张奶奶的老伴说“实在做不过来”,说明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现实的考验。面对排期一个月的订单,张奶奶是否还能保持“一天到晚做不停”的乐趣?当手工制作遭遇规模化的需求,如何避免手艺的温度被商业逻辑稀释?这些问题考验着这场“意外走红”能走多远。流量如潮,若只视为一次性商机,虎头靴终将沦为拍照道具;唯有建立可持续的传承机制,才能让手艺真正活起来。

“能穿上这种靴子的娃,都是幸福的娃。”博主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虎头靴打动人心,正因为它串联起了代际情感——那些想起“姥姥做的鞋”的成年人,如今又想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孩子。

从南阳街头到全网“求购”,“虎头靴奶奶”的故事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从未远去,它一直在民间,在寻常巷陌,在老人的针线笸箩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这份温度买单,是否有耐心守护它慢慢生长。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不仅需要一时流量,还需要长久敬意与制度性呵护。如此,下一双虎头靴才能继续缝制,文化根脉才能在一代人的脚下踏实延续。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