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企业“不扫码,拒检查”的底气从哪里来

 2024/12/19 10:12:00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唐山客

为进一步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北京“扫码检查”改革再升级。执法人员不扫码,企业有权拒绝检查;检查结束后,企业还可在“京通”平台上对检查行为进行评价。据介绍,今年7月1日北京全面推行“扫码检查”监管改革以来,截至11月底,全市各部门已开展扫码检查21.95万次,减少重复检查6300余次,涉企检查更加规范透明,行政检查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先扫码,再检查;不扫码,拒检查。北京市升级“一码检查”,让“扫码”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定动作,成为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的必经程序,并赋予了企业向不扫码的执法人员和执法检查说“不”以及评价检查行为的权利,有助于规范、简化、优化入企执法检查行为。

此次升级“一码检查”制度,对涉企检查进一步提出严格要求,彰显了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减轻企业迎查负担、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和行动力。最新修订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本市在现场检查中推行行政检查单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以扫描经营主体营业执照二维码记录检查行为,并不得擅自改变行政检查单规定的内容,不得要求监管对象准备书面汇报材料或者要求负责人陪同。这一规定为“一码检查”制度提供了刚性的法规支撑,给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戴上了“法箍”,也为企业增添了一道识别扫码程序的“法律门禁”。

“一码检查”制度的设计初衷,不是要给正常的执法检查设置障碍,不是要让执法程序变得更复杂繁琐,也不是要对企业进行特殊的“挂牌保护”,而是要把所有入企检查都纳入监督轨道,卡住不必要、不合规、不合理的入企检查,在满足监管需求的前提下,压缩入企检查的次数和空间,让入企检查更加透明、集约、规范、高效。

企业的“婆婆”多,不少监管部门都有入企检查的权力。之前,由于缺乏执法统筹、执法检查规划不合理、执法理念或动机有偏差、执法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一些监管部门存在入企检查过于频繁、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随意检查、以调研代检查、低效检查甚至逐利式检查等问题。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迎查陪查负担,妨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效能,损害了监管权威和公信力,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观感。此次北京市升级“一码检查”制度,有利于形成制约执法人员监督检查行为的程序闭环,有效预防和化解上述问题。

创新监管方式、规范执法检查、优化营商环境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有关监管部门应坚持无事不扰原则,以做好年度执法检查计划为基础,对执法检查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监管措施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应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问题,逐步降低现场检查频次,严格遵守扫码检查的程序规定,全面、及时、准确录入检查信息,保障检查的必要性、规范性和质量。要积极倾听企业对检查的评价意见,该整改的整改,该优化的优化,并做好沟通反馈。

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把“一码检查”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以收获更好的监管效果和社会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