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青年学生站上理论宣传的“C位”
办好思政类社团,前提是把牢政治方向,关键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并积极链接社会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批批思政类社团出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实践探索表明,努力办好高校的思政类社团,可发挥好实践育人特色,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素养,弘扬奋斗精神。
思政类社团不同于其他社团,必须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具体而言,在设计和开展活动时必须有清晰的主线,要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传播正能量。因此,需要配备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课教师为指导教师,把好方向,守好底线,提供正确、全面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预防意识形态风险。
学生社团本质上是学生的自发组织,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和灵活性。思政类社团区别于传统思政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自我表达的平台。因此,思政类社团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思政学习和实践的主动参与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论成绩、性别、年级,只要有兴趣和热情,都可以加入社团。在具体实践中,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活动,鼓励青年学生成为主角,站上理论宣传的“C位”。
主动链接社会,思政类社团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观察生活、调查研究,去了解社会的“真问题”,洞察群众的真需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实证明,躬身实践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厦门大学的“中国式现代化法律文化传播学社”,组织社团实践活动走进小学、社区、医院,开展普法活动,发现了不同人群对法律知识接受度的显著差异。这促使他们调整了传播形式,以更贴近受众需求的方式传递法治理念。
思政类社团想要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和参与,还要想方设法让理论学习“活起来”,瞄准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将党史知识学习化整为零,提高学习效率;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就要化零为整集中开展,提升理论认知的系统性;还可以拍摄短视频、短剧,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播;用好人工智能等新型工具,提供即时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可根据学习需求适当拓展学习场所,不仅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户外、咖啡厅、宿舍、湖畔。
思政类社团是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也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努力办好思政类社团,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形成朋辈带动效应,释放育人大能量。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