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铲罂粟遭索要,禁毒底线容不得“一株不怕”的侥幸
4月24日,浙江台州一民警在铲除罂粟时,被围观阿姨现场讨要罂粟。面对民警的劝告,阿姨回应:“一株根本不怕嘛,种来玩玩,这个花很好看。”(4月30日 《中国新闻周刊》)
从为了“烫火锅”吃,一女子种900余株罂粟获刑,到围观群众对民警喊出“送我一株”的荒诞景象,这些事件既暴露出部分人对罂粟危害的麻木认知,更折射出“毒品原植物违法”的认知断层。此时,如何将“对待毒品原植物一株也不容”的法治理念深植人心,已是亟待破解的社会课题。
事实上,许多人对罂粟的认知仅停留在“只知其名、不知其貌”的模糊层面:部分人在偶遇艳丽花株时,并不知道这就罂粟,误将其当作普通花卉带回家进行种植。更甚者,有部分人即便知晓其是毒品原植物,仍抱着“种几株观赏无妨”“偏方入药无伤大雅”的侥幸心理,将法律禁令与健康风险抛诸脑后。这种对罂粟“认不出”的无意沦陷和“一株不怕”的“微量无害”错误认知,都是滋生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土壤。
公众对罂粟等物品原植物的认知偏差,折射出了禁毒宣传的“空心化”困境。在部分农村地区,“罂粟能止痛”“罂粟壳提味”等谣言仍在流传,甚至有人将罂粟苗当成“野菜”误食。这种认知错位,既源于传统偏方的顽固影响,更暴露出基层禁毒宣传效果的薄弱。若连“毒品原植物种一株也违法”的常识都无法普及,我们又该如何筑牢禁毒防线?
禁毒工作容不得“一株不怕”的马虎,更需要“斩草除根”的决心。这不仅要求执法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与实地探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毒品原植物种植行为进行精准打击。更要推动禁毒宣传从机械灌输的“填鸭式”向带动公民参与的“浸润式”转变。可以借鉴长沙市天心区桂花坪街道金桂社区创新推出的“植树护绿+夜市科普”双线禁毒宣传模式,将义务植树的“绿色实践”与夜市互动的“烟火课堂”有机结合,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必须让“种毒违法、种毒必铲”的铁律深入人心。唯有让科学认知与法律意识真正“落地生根”,才能真正避免此类“索要罂粟”的荒唐闹剧重演。
毒品原植物从来不是可供把玩的“观赏花卉”,更非能入药调味的“民间偏方”,而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禁区”,对待其容不得“一株不怕”的侥幸。唯有当“种毒违法、种毒必铲”成为全民共识,当“一株也不行”的法治理念深植人心时,禁毒防线才能在科学认知与法律敬畏的双重滋养下,真正成为抵御毒源侵蚀的铜墙铁壁。
来源:红网 黄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