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专业维修人才,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行稳致远
原标题:加快培育专业维修人才,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行稳致远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新发展阶段。破解“修车难”问题,消除消费者后顾之忧,是释放绿色消费潜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建立主机厂、电池企业、职业院校、政府部门“四方联动”机制,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培育高技能维修人才队伍,推动形成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维修服务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专业维修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日前,河南新能源汽车车主李先生的车子出现了故障,然而家门口没有该品牌的售后中心,也找不到可以维修的汽修店,最终由厂家从400多公里外调派了一名维修师傅,才解决了问题。(5月9日《工人日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3140万辆的保有量彰显着绿色出行的蓬勃生机。然而,当李先生们遭遇“400公里求技师”的困境时,暴露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与前端销售增速的结构性失衡。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缺口达82.4万人。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工作重点的当下,解决“车多技工少”问题,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保障,更可能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相关方面应充分认识到资源过度向前端销售倾斜、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加快培育高技能维修人才,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行稳致远。
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的根源,主要存在三重因素。在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具有高度集成化特征,维修技术复杂度显著提升,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数据,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中约82%需要专业设备支持,其中电池系统诊断设备需求比例接近90%,这对维修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尚不足,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全国1520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院校有412所,占比27%;实训设备配备不足,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平台单价较高,如高压实训设备购置费超过传统设备5倍;技术迭代较快推升课程更新压力,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不够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在行业壁垒限制方面,主机厂的技术封闭性导致维修数据开放度不够,第三方机构难以获取完整维修手册,同时部分品牌的技术培训收费过高,抬高了维修人员从业门槛。
基于以上分析,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问题需建立“技术开源—教育革新—政策引导”的协同体系。首先,应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生态,制定《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明确技术开放的范围和标准;参照北京市OBD诊断数据强制开放政策,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维修数据平台;借鉴宁德时代的实践经验,其开放的电池健康度评估接口使第三方维修效率提升40%。其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体系方面,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将岗位要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资格认证有机结合,推动毕业生适岗时间缩短;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规划建设国家级、区域级实训基地,配置智能诊断平台、电池拆解工作站等先进设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其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将新能源维修工纳入紧缺职业目录,享受人才补贴政策,对培养机构给予设备购置补贴。
从实践看,某新能源头部企业在西北地区建设的“移动服务车+卫星店”网络,使其客户留存率提升至82%,印证了服务与销售的乘数效应。从更宏观视角看,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就业潜力,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每千辆汽车需配备2.5名维修技师,若算上充电桩维护、电池回收等衍生岗位,整个服务体系可创造大批高质量就业机会,这种“促消费—稳就业—强产业”的良性循环,正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新发展阶段。破解“修车难”问题,消除消费者后顾之忧,是释放绿色消费潜力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建立主机厂、电池企业、职业院校、政府部门“四方联动”机制,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培育高技能维修人才队伍,推动形成与市场规模相匹配的维修服务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当消费者不再为“修车难”困扰,当技术工人获得体面收入,当企业建立起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唯有如此,绿色出行才能真正成为放心消费、舒心生活的代名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郭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