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发全社会关注,“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痛点。随着中考体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地通过增加分值、优化项目设置、强化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指挥棒”效应撬动教育理念转变,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体育为突破口化解“四小”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路径。
与存在“重结果轻过程”“一考定终身”“考完即停练”等弊端的传统体育中考相比,新一轮中考体育改革呈现出“总分提升、选项扩容、标准优化”三大趋势,突出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的实际获得,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健康习惯。例如,北京2024年起将中考体育现场考试项目从“8选3”调整为“22选4”,进一步满足个性需求,减小考试压力;广西南宁将民族体育项目“抛绣球”设为特色考核内容,侧重“玩有所得”。这些改革不仅有效减轻了青少年学生的应试压力,强化了体育考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从“被动应试”转向“主动参与”,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对于长期应对和化解“四小”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数据来看,各地的中考体育改革成效显著。例如,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的湾塘小学通过每天三小时户外运动等方式多措并举,实现全校500多名学生连续多年保持“零近视”;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通过丰富运动项目、开展联赛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24年该区学生近视率同比下降0.5%,肥胖率降低0.17%。“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少了,孩子们变得更加阳光、开朗、自信,“小焦虑”自然也少了。
但体育中考改革远未结束,并将一直处在“进行时”。下一步,要直面当前体育中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不断完善体育中考制度。一是要提高考试分数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避免使中考体育陷入所有人都拿高分的“分数膨胀”,而失去了以考核促锻炼、促进步的实际意义。二是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和监督,通过建立体育“档案袋”“数据库”等方式,动态跟踪学生的日常体育课、阶段性测试、运动竞赛等表现情况,采用量化与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其合理纳入中考体育总成绩,科学评定学生体育能力。三是要加大智能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尤其是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考生资格审核、过程监测、分数评价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推动体育中考向着更加公平、科学、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