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交一万抵十万”成空谈,开发商的承诺岂能“打白条”?

 2025/7/21 8:38:27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志高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志高

据媒体报道,2022年底,贵阳雅关万达生态城以“交一万抵十万”的家电礼包为促销卖点,吸引两百余名购房者下单。如今交房在即,开发商却称因资金问题无法兑现承诺,要求业主垫付或转消费券,引发集体维权。这场从“购房福利”到“维权拉锯”的反转,撕开了房地产促销乱象的一道口子,更敲响了企业诚信经营的警钟。

所谓“交一万抵十万”,本质是开发商利用购房者对“省钱”的迫切心理设计的促销话术。业主李先生直言“冲着礼包才买房”,郑女士认为“礼包降低了购房成本”——可见,这一承诺早已超越普通广告,成为影响购房决策的关键因素。但当交房时开发商以“第三方公司未收到补贴”为由推诿,将责任甩给合作的第三方公司,暴露的不仅是契约精神的缺失,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业主扫描的二维码、看到的宣传页、了解的礼包内容,均以万达品牌背书,最终却被告知“第三方操作”,这种信息差本质是开发商刻意制造的“责任缓冲带”。

更值得警惕的是,开发商提出的解决方案——“业主垫付后等还钱”“消费券抵车位商铺”“自行退款”——无不是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当负责人称“这是我们这边的问题”时,看似承认责任,实则玩起文字游戏:问题根源在企业资金链,解决成本却要业主买单。这种“我犯错,你买单”的逻辑,与“空手套白狼”何异?若业主接受垫付,相当于用真金白银填补开发商的资金窟窿;若选择消费券,又被绑定在开发商的其他业务上;若退房,则面临“购房合同已签”的二次损失。无论哪条路,业主都是弱势方。

这场纠纷的本质,是企业将短期促销异化为长期债务陷阱。房地产行业曾长期依赖“高周转、高杠杆”模式,促销活动常被异化为“先画饼后填坑”的工具。消费者每一次维权背后,都是企业对诚信底线的透支。当“买房送礼包”变成“买房填窟窿”,受损的不仅是两百户家庭的利益,更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当购房者对“优惠”产生本能警惕,最终伤害的是市场的良性循环。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介入调查,明确开发商宣传与实际履约的差距,追究其虚假宣传责任;推动开发商与业主协商,以企业资产或后续项目收益优先兑付礼包,而非让业主“自掏腰包”;完善房地产促销活动备案制度,要求企业预存保证金,防止“空口承诺”。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明白:诚信是比资金更珍贵的资产。一次违约可能换来短期资金周转,却会失去客户信任,最终被市场淘汰。

回到事件本身,两百户业主的诉求很简单——兑现承诺。这不是“漫天要价”,而是对契约精神的基本尊重。当开发商连“说出口的话”都无法兑现,又何谈“建好房子、服务业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套”的;优惠是用来惠民的,不是用来“坑”的。这场纠纷如何收场,不仅关乎两百户家庭的权益,更考验着市场监管的力度、企业责任的底线,以及我们对“诚信社会”的共同坚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王志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