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保药品“阴阳价”要一查到底
医保定点药店的“阴阳”小心思,该收手了。据报道,国家医保局近期监测发现,部分地区定点药店存在对医保与非医保患者采用“阴阳价格”的违规行为。10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严禁定点药店对医保参保人员歧视性定价。各地定点药店将开展药品“阴阳价格”问题自查自纠。
所谓“阴阳价格”,是指完全相同的药品销售给医保患者的价格要高于非参保患者。如此阴阳手段,让医保患者非但享受不到医保政策的福利保障,反而侵害了医保患者的切身权益,更蚕食着医保基金本身的公平公正。如果任由此类潜规则存在,“劣币”获得非法利益而不被查处,将可能导致更多医保定点药店效仿,进而损害整体医保基金的形象。显然,无论是从维护医保患者权益,还是医保政策与基金健康运行角度,都必须严查严处此类耍滑头的套利手段。
其实,医保定点药店搞“阴阳价格”不是新鲜事。之所以一些定点药店揣着明白装糊涂,敢于持续顶风冒险,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一方面,医保结算存在一定的延迟,药店也需先行垫付一定资金和手续费,部分药店为了“降压力”,而把成本悄悄转嫁给医保患者。另一方面,一些药品本身的渠道、定价等信息并不透明,药店享有更大的主动权,“信息差”放任了“阴阳价格”的存在。此外,药店搞“阴阳价格”的形式和表现也趋于隐蔽,不少医保患者对此做法并不敏感,难以及时发现。
需要看到,一家药店能够获得医保定点资格,本身就是相关部门对药店形象和诚信口碑的认可。“阴阳价格”的出现,无异于是对诚信经营和良好口碑最大的讽刺。更重要的是,依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要求,“阴阳价格”行为也涉嫌价格欺诈,同时违背了定点药店医保服务协议中“不得对医保参保人员实行不公平、歧视性价格”的管理要求。
对于部分地区药店出现的“阴阳价格”,必须采取最严格的调查和惩处。在监测手段上,除了传统的人工监测之外,也不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化手段,对定点药店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有效监管;在处罚方式上,要视情节轻重,采取约谈负责人、暂停医保结算、不予支付或追回已支付医保基金等措施;情节严重者则需要依法依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与此同时,对于多次发生医保药店阴阳价格的地区,地方相关部门也需要承担责任。除此外,需要向公众患者进一步加大医保定点药店的普法宣传,要畅通患者举报投诉渠道,鼓励患者购药时多核对、主动维权,倒逼医保定点药店规范化、透明化运营。
每一名医保患者的切身权益,都关乎医保基金的利益,更关乎医保政策的权威性、保障性。对“阴阳价格”监管不松劲、惩戒不手软,让每一分“救命钱”都花得透明、花得实在、花到刀刃上,才能让人民群众拥有更扎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