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逃生演练得立足实战
逃生演练看起来是掌握一种技能,其实更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心理体验、危机意识
近日,中国地震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中小学校规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提升师生地震安全意识和防震避险能力。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校编制的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对提高演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将发挥重要作用。
逃生第一,应当成为牢不可破的校园安全工作法则。一般来说,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执行以及设施、设备的规范化来罗织一个安全网来作为基本保障,是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但面临不可预见的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具备必要的逃生技能仍显得十分重要。学校要在《指南》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逃生的基本能力构成和训练目标,将逃生技能的训练作为必修校本课程加以重视并切实实施。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两次逃生演练,此举不仅强化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承受力,尤能增强实实在在的逃生技能,对减少伤亡、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
只要形成惯例,演练的组织工作并不复杂,只需要对起始年级新生就步骤和线路做一个简明的辅导即可。逃生演练要立足于实战,不是“表演”。集体逃生的线路是固定的,有明确的应急疏散路线图和方向牌用以指示,师生平时就要做到应知应会。教学楼疏散线路是学生最熟悉的,晨会、早操等集体活动时师生均按此线路往返。其他楼宇的疏散线路,除了通过应急疏散路线图和方向牌指示外,为确保演练安全,演练之前还需要进一步强调。演练的统一信号是防空警报声,班级的组织者是任课教师和班长。全体教师要认真参与演练,不可视为儿戏。安全集结地通常设在楼宇50米以外的开阔地,演练结束后现场指挥要具体点评。
地震往往事发突然,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疏散。地震发生后,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先在最短时间内寻求遮蔽物藏身(一般选择课桌)。逃生演练时,在课桌下面藏身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分钟左右,然后再拉一次防空警报。警报响起时,各班组织同学有序疏散,可顺手拿本厚书放在头顶。这一步是演习的重点步骤,其关键点有二:有序,快速。较易发生的意外是前面同学摔倒而产生的踩踏事故。因此,要求同学们沉着、互助,要意识到争抢没有赢家,“秩序”是减少伤亡的最可靠保证。
学校负责人在现场指挥点评时,除指出当次演练的优缺点外,还要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更要举一反三。实际灾害突然降临时,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有警报,因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场决策要果断。还如,一旦浓烟弥漫,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弓身前行。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反复强调,譬如疏散至安全地点后需要按组、宿舍、班级清点人数上报。人数统计便于实际灾害发生时组织进一步救护。而在演练时,学生往往嘻嘻哈哈,跑到集合点后四散打闹。为养成良好习惯,演练时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带头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实际灾害发生时才能组织有序,沉着应对。
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是就学校整体工作而言的;校长要对每一位师生在学校期间的安全负责,这是就领导责任而言的。但严格地说,个人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是其本人,每个人都应极其认真地对其个人的安全问题负责。一个人若要一生平安,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养成随时评估周边环境安全与否的习惯、具备必要的逃生技能。在安全问题上,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参与者而非局外人。逃生演练看起来是掌握一种技能,其实更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心理体验、危机意识,逐步养成习惯。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名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