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入职要改姓“鼠”? 不妥!

 2025/11/26 14:54:40 《科学时评》 作者:浙江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三只松鼠员工入职后改名“鼠某某”的话题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该公司确有鼓励员工使用“鼠”字开头花名的做法,会议座签、党委名单均统一冠以“鼠”姓,形成一道独特的“企业风景线”。公司回应称,这是为了增强品牌亲切感与认同感,属于自愿参与的企业文化。然而,当“改姓”成为组织常态,我们不得不发问:这究竟是富有创意的“花名文化”,还是披着温情外衣的“花式侵权”?

从表面看,“鼠某某”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企业IP化尝试。三只松鼠以“松鼠”为核心形象,通过将品牌符号深度嵌入员工日常,构建起高度统一、辨识度强的组织文化。员工以“鼠”为姓,既拉近彼此距离,也对外传递出年轻、活泼、有归属感的品牌调性。类似做法在互联网企业中并不少见,如阿里的“花名文化”、百度的“度娘”自称等,均试图通过符号重构增强团队凝聚力。

然而,形式上的“萌态可掬”,掩盖不了实质上的权利边界模糊。姓名权是公民基本人格权,受民法典明确保护。企业虽可倡导使用花名,但若在实际管理中形成“不改名就不融入”“改名才被认可”的潜规则,便已构成对个体选择权的隐性压迫。尤其当“鼠某某”出现在党委名单、正式会议等严肃场合,其意义早已超出娱乐范畴,成为一种组织身份的“强制认证”。此时,“自愿”二字显得苍白无力——在组织权力不对等的背景下,员工的“同意”往往只是理性妥协。

尤其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性增强,更容易在“文化裹挟”下放弃抵抗。即便法律未明文禁止使用花名,但当企业掌握评价权、晋升权与资源分配权时,任何“非强制”的倡导,都可能演变为事实上的“软性强制”。这种规训不靠制度条文,而靠氛围、舆论与心理压力,更具隐蔽性,也更难维权。

真正的企业文化,不应以牺牲个体尊严为代价。它应当是多元包容的生态,允许差异存在,尊重不同选择,唯有在“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文化才称得上“花名”,而非“强制”。(舒朗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