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工伤认定新规 为劳动者精准“撑伞”

 2025/11/28 14:38:14 《科学时评》 作者:浙江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主持人:张戈

据媒体报道,人社部于近日印发《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三)》(以下简称《意见(三)》),对工伤认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标准进行细化,明确上下班途中、居家办公、违法分包转包等多种场景的工伤认定规则,为职工和用人单位提供更清晰的权益保障依据。对此,老大哥们怎么看。

工伤认定更重实质

北京通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静:《意见(三)》细化了工伤认定“三工”核心要素,即“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明确了上下班途中、居家办公、医疗损害侵权等工伤认定要求,规范了劳动关系确认程序及伤残待遇调整机制,对社会和个体均意义重大。

毫无疑问,这是立法回应实务问题的积极表现。《工伤保险条例》原文规定的多为原则性约定,导致实务中工伤认定部门争议较多。在数字化时代,法规滞后而依赖于司法裁判会影响法度的统一性和司法的有效运作,而《意见(三)》的适时出台,为多个关键实务问题提供了明确指引,且相关的要素判断重视实质、强调关联且充分考虑合理性,相关证据规则更为明确、清晰,既有依法办事规则为准的正气,同时又倾注了关注弱势劳动群的温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法律从业者有如下建议: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应认真学习法规并保留关于实质认定的相关证据,在新兴行业就业时主动沟通要求及保障等问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在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结合业务实质建立相应内部制度、对相应工作要求建立申请与审批流程并加强培训及宣传。

工伤认定尺子要量准劳动者需求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余明辉:众所周知,我国劳动保护场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形态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工作模式逐渐被打破。远程办公、灵活就业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厂房、办公室,工作时间也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工伤认定标准带来了严峻挑战,亟待完善制度跟上。这一背景下,再看此次出台的工伤认定新规,正是顺应时代变化和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当然,新规的出台只是开端,落地落实方为关键。相关部门需加强宣传,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明晰新规内容要求,提升知晓度与执行力;要健全工伤认定协作机制,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保障符合条件者及时获赔;同时强化用人单位监管,督促其依法参保,切实履行保障责任。

工伤认定的尺子,终究要量着劳动者的实际需求走。此次工伤认定新规的出台,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回应了劳动者的关切,让“工作”不再被物理空间定义,让“权益”不再因场景变化打折。当每一份劳动都能被精准保障,每一次受伤都能被温暖托底,劳动者的获得感,才会真正扎实可感。

新规精准落地,劳动保障更有力

浙江工人日报广州读者孔德淇:工伤保险的意义不止于事后赔付,更在于以规则引导劳动关系良性发展。《意见(三)》构建起“红线”与“桥梁”并重的体系,一方面划定故意犯罪、醉酒等不予认定的法律底线,坚守制度刚性;另一方面通过细化标准减少争议,降低劳资维权成本。对企业,清晰规则减少用工风险不确定性;对职工,明确标准提供维权指引,这种双向保障,正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每年200多万名职工获得工伤保障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安稳。但制度完善永无止境,《意见(三)》正是工伤保险与时俱进的实践。期待基层执法部门严格落实文件精神,畅通证据认定渠道,让劳动者无需为举证奔波。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的“安全网”,规则清晰是经纬,执行有力是绳结。当每一项标准都精准落地、每一次认定都公平公正,劳动者才能在权益受损时感受到制度的温度,每一份劳动也才能得到最坚实的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