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小诊所岂能成为欺诈骗保“小超市”

 2025/11/28 14:40:12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同文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同文

11月27日,据央视新闻《焦点访谈》报道,调查发现,诊所、药店、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成为欺诈骗保的灰色地带。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套刷、空刷医保卡的形式长期欺诈骗保,甚至建立了500多份数据管理档案。参保人员将医保卡里的钱套出后,可在卫生服务站换购米面粮油、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储物间内可兑换的物资品类齐全,应有尽有。

医保卡本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救命卡”,却有人将其当成“购物卡”,这种欺诈骗保行为严重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安全,也侵害了广大参保人的合法权益。诊所、药店、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本应肩负起守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职责,却因利益驱使,沦为欺诈骗保的“小超市”,这一乱象亟待规整。

其欺诈骗保手段多样且具有隐蔽性强、发现难的特点,常见方式包括虚构医疗服务、伪造医疗文书或票据,“挂床住院”“分解收费”,虚增诊疗项目、虚开药品数量等手段套取医保基金。更有甚者,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为名,诱导参保人使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日用品等非医疗物品,将医保卡异化为“购物卡”,将医保基金当成“唐僧肉”。不仅违反了医保政策,导致医保基金严重流失,更严重破坏了医保基金的正常使用秩序。

催生此类乱象的核心原因是:监管层面‌,医保基金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和漏洞。基层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对众多小诊所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管;利益层面,部分小诊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虚构诊疗、虚开药品,诱导参保人参与等手段套取医保基金。‌认知方面,部分参保人医保政策知晓率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被诱导用医保卡兑换生活用品,成为欺诈骗保的“帮凶”。

其欺诈骗保乱象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侵蚀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导致医保基金流失。其次,破坏了医疗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得那些遵守规则、诚信经营的诊所受到不公平对待,影响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削弱社会对医疗保障体系的信心,损害政府公信力,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最后,损害了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医疗救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规整此类欺诈骗保乱象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首先,强化智能监管,建立医保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AI识别异常诊疗、药品兑换等行为,实现动态预警;‌其次,完善法规惩戒,提高骗保处罚力度,对涉事诊所取消医保资质并追究刑责,形成强烈震慑;‌再者,推动社会共治,加强医保政策宣传,提升公众防骗意识,开通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患者、员工等参与监督;‌最后,优化基层管理,加强医保、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联合执法,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压缩骗保空间。通过多措并举,遏制欺诈骗保行为的发生,让医保卡真正成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救命卡”。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任何形式的套取、侵占都是对公共利益的践踏。根治乱象需以“零容忍”态度强化监管,通过智能监控堵住漏洞,以严惩重罚形成震慑,唤醒公众的监督意识。只有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才能让小诊所回归“治病救人”的本源,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