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门诊迎来高峰,别做7件“伤心”事
■ 华音
有句老话说“老人难过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心血管病。一项针对我国人群的研究发现,冬季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比夏天足足高出41%。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芳提醒,冬天是心脏最难熬的时候,也是各地心内科门诊量最高的时段。
不管是临床数据,还是众多医学研究都在提醒:心血管疾病,最偏爱的就是冬天。“临床监测发现,心肌梗死发病率在冬季会突然上升,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公永太提醒道。寒冷,称得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它能刺激血管收缩,使斑块变得不稳定,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风险。研究显示,冬天是一年中死亡率最高的季节;气温每下降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会增加1.6%。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发现,1月是心脏的魔鬼时刻,每年1月心脏病患者会迎来一个死亡高峰。
北京协和医院曾对中国81029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寒冷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也就是说,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要注意低温当天,低温后的那几天同样有风险。
为什么心血管病偏爱冬天?
低温对心脑血管很不友好,就算平时看着很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血管痉挛、血压波动等引发意外。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气温低,交感神经兴奋。天冷,身体担心体温下降过快,会开启自保模式: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命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这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如果血管因存在斑块已经变窄,在强大的需求量面前无法相应地扩容,就会出现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同时,交感神经兴奋还可能引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温差大,血管易“抽筋”。突然降温或室内外温差过大,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血压波动,易撑破血管。冬季天冷,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血压不稳定或上升,会冲击血管内壁,如果血管内有斑块,就容易引发意外。
户外活动少,血脂可能升高。冬季人们室外活动减少,宅在家里容易摄入更多高脂食物。高脂肪、高碳水饮食会使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升高,容易诱发血管堵塞。
需要提醒的是,南、北方人心脏被攻击的方式略有区别。
北方,提防温差。有暖气的室内和寒冷的户外往往温差较大,频繁出入暖气房容易让血管在收缩和舒张之间反复横跳,心脏负担随之增加。
南方,提防寒潮。一项涉及南、北方280个区县的研究显示,寒潮来临时,南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远高于北方。
医生提醒别做7件“伤心”事
多位医生提醒,冬天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可能随时引发意外,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需注意。
1. 忌突然用力。
人从静态突然发力,血压会瞬间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建议大家做事慢一点儿,不要一骨碌爬起床,不宜猛回头,不突然变换体位,不过度用力排便。
2. 忌洗澡过久。
热水可使全身血管扩张,加上待在密闭环境中,大脑和心脏易缺血缺氧,增加意外风险。
洗澡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15分钟内;调节好水温,在饥饿和饱餐状态下都不要洗澡。
3. 忌温差过大。
寒潮来临时注意保暖,外出最好戴上帽子、围巾等;洗脸、刷牙用温水,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
4. 忌晨练太早。
冬季日出晚,早上气温低,且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性高,容易引起血压飙升,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建议将晨练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
5. 忌脾气过急。
研究显示,爱发火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其他人高19%。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进而点燃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急脾气的人多提醒自己,做事三思而后行,遇事摆正心态,学学种花、养鱼、书画等,以陶冶性情。
6.忌大口灌水。
喝水太猛太快,可使血容量短时间内增加,心脏负荷过大,易出现心悸等症状。喝水时不宜一鼓作气全喝掉,要小口喝、慢慢咽。
7. 忌运动剧烈。
冬天推荐以轻柔缓和的运动为主,比如慢跑、散步、瑜伽、太极拳等,在运动前应充分热身。如果气温较低,不宜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