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假来了,治疗痛经中医针灸轻松应对
■ 李晟
近期,“痛经假”冲上热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云南等约20个省市,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了女性劳动者的这一权益,休息时间普遍在1~2天,最多的是3天。趁着痛经假福利,去中医院针灸治疗,不仅可以快速缓解疼痛,一般还可以通过坚持三个月左右的疗程,达到“去病根”的目的。
小王痛经较严重,大学时曾经有过叫救护车的事情。工作以后,痛经时好时坏。近期,因连续加班、几次冷饮加烧烤的聚会,导致她从经前1天开始疼痛,全身冷汗淋漓,口服止痛药物有缓解,同时小腹发凉,月经量偏少,经色暗红,大量血块,手脚发凉。
小王听同事说,治疗妇科问题可以求助于中医,于是她来到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接诊后发现:小王舌象暗红,苔白润,脉细弦。沟通交流中得知她平时喜食冷饮,冬季穿衣偏薄。辨症属于肝肾不足,寒湿凝滞胞宫。
医生给她制定了治疗方案:月经前3天开始以温经通脉,活血止痛为主,针刺太冲、三阴交、地机,艾灸气海、关元。月经结束后,治以补益肝肾,养血调经为主,针刺气海、关元、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规律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痛经未再发作。医生叮嘱小王注意保暖,少吃生冷。
痛经的中西医解析
痛经,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女性。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其病因与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异常、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病有虚有实,虚者多与气血肝肾不足有关,实者多与气郁及寒、热、湿邪侵袭人体相关。
一般痛在经前、经期之初、中期多属实;痛在月经将净或经后多属虚。疼痛剧烈、拒按、绞痛、掣痛、刺痛、灼痛多属实;隐隐作痛、坠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则减轻或刺痛、持续作痛者多为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者多为气滞。
绞痛、冷痛多属寒;灼痛、热痛多为热。痛的位置如果在两侧少腹多为气滞,病多属肝;在小腹正中多属血滞;在腰际病多属肾。
穴位治痛经如何对症
中医可以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推拿、贴耳豆、拔罐、针灸等方法来治疗痛经。其中针灸治疗见效快,没有副作用。
实证者可以着重在经前5~10天开始治疗;虚证者着重在行经末期和经后3~7天治疗。治疗周期最好持续在3个月经周期以上。如果结合艾灸、拔罐等方法效果更佳。
气海、太冲、三阴交这三个穴位,是治疗痛经的常用的主要的穴位。气海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以理气活血,调理冲任;太冲为足厥阴原穴,有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作用,气海配上三阴交,两穴共同作用调气行血,气调血行,痛经可止。
实证痛经可加用膈俞、归来、中极、地机等穴。虚证的痛经可加用足三里、关元、气海、地机等穴位。还可以在关元、气海等穴艾灸。
受痛经困扰的女性可以在经前数日及月经期间,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揉以上穴位,力度以能忍受为度,按压后局部可产生酸胀痛感,或向会阴及小腹部放射,每穴3~5分钟,左右交替,每日1~2次,疼痛很快得到缓解或消失。(作者单位: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