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游烟”说不,让游客安心
走在路上,前面突然有人“吞云吐雾”,烟雾烟味随风“糊”你一脸……这些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雾,就是游烟。近期,上海对游烟出手了: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商户室内摆放“禁止吸烟”提示牌;街边志愿者劝阻吸烟行为;绘制吸烟地图,方便吸烟者寻找吸烟点……(3月28日 央视新闻)
从室内走向室外,从他律转向自律,“游烟”治理的破题实践本身很重要。2024年12月,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等九部门联合发文,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的控制,向全市8类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这8类场所的确定本身极具问题意识和针对性,把通常侵害人们健康的二手烟甚至三手烟高频出现的室外空间基本上都锁定涵盖了。
8类场所包括室外排队等候区,人行道和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室外游乐场,公交车站,商场及商务楼出入口,学校门口,医院大楼门口和地铁站出入口。回归城市生活实景图,这些地方确实是“游烟”横行之处,也往往是控烟禁烟工作难以触及的死角。
划定范围,关键在治。今年3月12日起,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还进一步依据九部门联合发文精神,率先在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重点推进室外“游烟”整治。当前看,主要还是志愿先行、以劝为主,明确标识、提醒自觉。无论如何,“游烟”这事儿有人管了,已经迈出采取行动的第一步,仅此,就很值得点赞和期待。
人群聚集在哪里,控烟工作和健康保障行动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大量游客奔赴各地欣赏风景。网红景点和地标场所常常人头攒动,游客排起长队,此时“游烟”现象不仅让游客心生烦恼,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在法治精神指引下,聚合各方治理力量,向“游烟”说“不”,守护广大游客的身体健康,这凸显了城市治理的主动意识。
当然,在室内公共场所严格禁烟的同时,室外人群密集处的“游烟”治理同样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明确经营场所、机关单位、交通场站主体责任的同时,也要细化市容环卫、街道社区等各方责任。由谁管、怎么管、如何管得更好,怎样协同互补、不留死角,都要从一开始就厘清、落实到位。与此同时,不妨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网民“他律”的作用,营造群策群力、共治共享的控烟禁烟良好氛围。秉持文明讲理、疏堵结合的原则,做到“既不罚款,也不强怼”,以将心比心的方式劝人摒弃吸烟陋习、消除“游烟”现象。这或许将成为检验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安心旅游环境、推进现代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
来源:红网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