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形式的“苦难式教育”,不值得表扬
周镁晗(黑龙江大学)
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广东普宁市第三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爆料视频中还有一张学校发布的表扬信,信中提到,“虽然今天的操场地面温度较高,但是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抱怨,始终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5月14日 《羊城晚报》)
据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概有九个学生因为和地面接触出现了手部起泡或磨破皮的现象。而在校方发布的表扬信里,既没有表现出对受伤学生的人文关怀,也看不见对此次决定的丝毫反思,反把学生们架在道德高地,试图平息舆论,美化此事。让人读起来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校方在明知道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却还认为比赛形式高于一切,此举不仅忽视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夸赞学生们“迎难而上”,培养学生们“挑战自我”的精神品质,固然是学校育人成材的关键一环,但这种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仍坚持开展不必要的户外活动,与其说是锻炼学生,不如说是教育管理者为展示政绩而刻意制造的“苦难式教育”。
进行教育工作应以科学为前提,避免形式化的“苦难表演”。更要以学生身体健康为基础,反对没苦硬吃和过度磨炼。去年,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高温天气坚持军训,导致多名学生因“中暑”入院。今年2月初,在甘肃兰州,一位市民也曾反映当地某中学让高三学生在寒冬早晨跑步,不仅学生们在跑步后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也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这桩桩件件的真实事件都表明:活动开展应当以学生身体的客观情况为前提,才能保障效果。如果学生因此而受伤,不仅会引起舆论的反感和抵触,也会让与学生相关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退一步讲,大家不是反对磨炼学生意志,而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近人情的极端化操作。毕竟从当前的校园环境来看,很多学生心理脆弱,抗压能力的确存在不足,适当的磨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抗压能力,有利于学生成长。但解决之道绝非“以毒攻毒”,必须把握好尺度。若活动强度超出青少年承受范围,导致中暑、冻伤甚至心理创伤,所谓的“磨炼”便成了伤害。
活动开展首先要回归常理常情常识,摒弃形式主义作秀。刻意制造苦难不是教育智慧,而是懒政思维。真正的教育应尊重成长规律,通过适度挑战传递价值,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磨炼方式。比如在今年4月,内蒙古赤峰市某中学就举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清明节活动,700余名师生一起徒步24公里,致敬为国家献身的英烈。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正是科学教育的范例。
刻意制造苦难的教育形式主义,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更不应该成为被推崇的教育模式。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人为制造的苦难来考验他们。通过此事,也是给所有有此育人理念的校方提提醒、红红脸、出出汗。让过时的教育观“活动”起来,回归常识与理性,保持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建设好创新、包容、充满活力的校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周镁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