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让更多流失海外国宝有尊严“回家”

 2025/5/20 9:07:0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徐林生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5月18日凌晨3时55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终于回到祖国!(5月18日 央视新闻)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迄今发现的中国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1946年流失到美国。这件国宝“回家”,是我国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的首个案例。数十年来,我国研究者和相关部门围绕子弹库帛书的出土、流转、流失美国等情况,形成了一条扎实、完整的证据链。基于此,中方和美方进行了多轮磋商。最终美方同意将帛书二、三卷返还。第一卷的追索工作也在推进中。

众所周知,历史上流失他国文物的追索返还,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历史、文化、外交、证据等多方复杂因素,是国际性难题。目前,我国流失海外文物返还主要有四种方式:依法追讨、商业回购、政府间外交谈判和捐赠。由于历史原因,商业回购曾经成为文物主要回流方式。商业回购,其实就是在海外通过商业拍卖,使拍得文物回流。多年来,我国一些爱国人士,就是通过拍卖方式,花巨资将在海外拍得的文物赠送给国家,他们的义举令人感动,值得铭记。

但是,让流失文物通过拍卖回流,似乎走到了死胡同。一些海外拍卖机构,利用国人的爱国情绪肆意炒作,致使文物价格飙涨,文物回流代价越来越大。而海外市场价格飙涨,又会刺激国内文物犯罪,反过来对国内文物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国内机构参与这类商业拍卖,容易引发外界对文物合法性的误解,进而给未来可能开展的法律追索工作带来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明显调整了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政策。一方面,不提倡国内机构通过海外拍卖方式回购文物;一方面,我国主管部门不时公开谴责海外机构拍卖流失文物,抑或通过法律、外交、舆论等方式叫停有关拍卖行为;另一方面,明显加大政府间谈判追索返还海外文物的力度,即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加强与各国政府合作,通过谈判协商达成返还,让文物有尊严“回家”。近年来,已有多批次海外文物通过政府协商回流国内。

历史文物流失海外,一直是国人的心头痛。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披露,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多达164万件,其中,仅圆明园流失文物占绝大多数,有100多万件,数量惊人。不少堪称国宝的国家一级文物,仍然流失海外。让尽可能多的海外文物回流,是我国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如今,子弹库帛书“回家”,成为我国首个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案例,可喜可贺。这一创举,为推动我国海外文物回流提供了宝贵经验,增强了主动追索文物的信心。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政策宣示,可以赢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支持,有效遏制海外文物的非法交易活动,为政府间谈判协商返还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让更多流失海外国宝有尊严地“回家”。

来源:红网 徐林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