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共享单车上“盖戳”?城市文明岂容“牛皮癣”横行
范思琪(同济大学)
近日,北京警方抓获3名在共享单车上喷涂非法小广告的男子。三人日均“盖章”四五百个,涉及假证办理、公积金套现等违法业务。从伪造公章到虚开发票,从诈骗陷阱到涉黄交易,这些寄生在共享单车上的“城市牛皮癣”,不仅污染公共空间,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症结。值得深思的是,这场与非法小广告的博弈,既是对城市文明的拷问,也是对现代治理智慧的挑战。(5月19日《北京日报》)
然而回溯本源,共享单车曾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低碳出行、扫码即走、整齐停放。可如今,当车座、车筐、二维码被“牛皮癣”攻占,这一现代共享设施却沦为黑灰产业的“广告牌”。三名男子每日机械式地喷涂四五百个小广告,如同病毒般在城市肌体上复制。更令人警醒的是,他们或许不知道,每一枚虚假印章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因诈骗而破碎,一桩经济犯罪因假发票得逞,甚至一套暗网交易借二维码悄然滋生。
事实上,非法小广告绝非个体行为的偶然爆发,而是地下经济生态的冰山一角。从代办假证到虚开发票,从“黑医美”到“套路贷”,这些广告背后藏着完整的犯罪链条。以这桩典型案件为例,北京警方破获的赖某某虚开发票案中,犯罪团伙横跨多省市,形成广告印制、渠道分发、业务推广、资金洗白的闭环。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传统“盖章”已升级为二维码跳转、虚拟号码联络、加密货币交易的“智能犯罪”。
面对顽疾,尽管北京警方年均查处数千起小广告案件,“野火烧不尽”的困局仍未破解。究其根源,现有治理或许存在三重短板:其一,违法成本与收益存在失衡——行政拘留数日的代价能抵日均数百元的地下收入吗?其二,技术对抗加剧执法难度,虚拟号码、动态IP、加密通信让追踪溯源如大海捞针;其三,公众参与的缺位,多数市民对小广告习以为常,甚至因“方便”而主动联系,无形中成为犯罪帮凶。当此之际,若治理仅依赖警方“末端围堵”,而非社会“源头净化”,再锋利的法律利剑也难敌野蛮生长的“地下丛林”。
因此,根治“城市牛皮癣”或许得跳出“抓了放、放了抓”的恶性循环。具体而言,在法治层面,可将非法小广告纳入征信系统,通过行业禁入、冻结数字支付账户等精准惩戒提高违法“痛感”。而破题关键在于激活全民共治机制:建立“扫码举报-即时清理-积分激励”的协同链条——市民上传小广告照片可兑换骑行权益,共享单车企业承诺“发现即清理”的分钟级响应,政府将街道治理成效与考核绩效挂钩。唯有如此,当每个市民都成为流动的“城市哨兵”,公共空间的洁净方能真正实现“从人人受害到人人守护”的治理跃迁。
由此可见,共享单车上的“盖章”乱象恰似一面照妖镜,既照见地下经济的猖獗,也映出城市治理的漏洞。此事也可以成为一个契机——当北京以“首善之区”的担当,率先探索法治、科技、共治的融合之道,这场“小广告阻击战”或将催生现代城市治理的范式革命。最终,当清爽单车载着市民穿行大街小巷,每个安全扫码的背后,都在诠释现代治理的真义——文明的高度,不取决于清除了多少违规印记,而在于能否激活市民主体内生的文明基因。
来源:红网 范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