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别让“黑嘴导游”歪曲历史

 2025/5/28 9:45:05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老鹰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老鹰

5月26日,一段导游讲解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导游指着一名外国人的雕像,向游客介绍:“这就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不少网友质疑:这明明是法国作家雨果,怎么成了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

如果游客不明白这段历史,或许真以为是雨果下令火烧圆明园。据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视频中的雕像确系法国作家雨果。雨果获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写了一封《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在信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所作所为。

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称,视频中的导游并非景区官方导游,景区官方导游都要求身着蓝色工服上岗,且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目前管理处已经在着手调查此事。也就是说,上述导游不了解真相,以错误讲解颠覆了历史事实,这不仅污蔑了作家雨果,更误导了周围的游客;既令人感到荒唐离谱,也让人感到费解——为何该导游的讲解词中存在如此明显的历史错误?如此信口开河的“黑导游”究竟还有多少?

所谓“黑导游”,通常是指没有导游证却从事导游服务的人,也有人将违反导游职业规范的人划入“黑导游”行列。坦率说,上述导游即便不是“黑导游”也属于“黑嘴导游”,即无视史实乱讲历史。然而,像这样的导游竟然还有“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随着文旅市场持续火爆,游客对导游需求旺盛,“黑导游”趁机浑水摸鱼;其二,部分游客对“黑导游”缺少甄别,给了“黑导游”登场机会;其三,不少文旅场所难以有效治理“黑导游”,存在监管漏洞。

比如一些游客通过第三方平台找的导游,就未必能辨其真伪。部分“黑导游”也没有佩戴导游身份标识,看上去和普通游客没有区别,这就造成文旅场所的工作人员难以甄别。

虽然识别“黑导游”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不等于该问题无解。整治“黑导游”,需要多方联手,合力整治。首先,导游自身应提升文化素养。讲解并非简单的“背词”,而是基于扎实历史知识的文化传播。导游应主动学习,确保讲解内容的准确性,而非依赖道听途说或网络段子。景区和旅行社也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帮助导游更新知识储备,避免低级错误。既要对导游的讲解内容加强监督和纠正,也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增加官方导游的数量,不给“黑导游”以可乘之机。

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就印发《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本馆讲解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博物馆可以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在馆内开展讲解服务,通过事前培训、备案、事中事后监管,对讲解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规范讲解秩序。不过,这主要针对的是博物馆,而导游讲解“雨果下令火烧圆明园”这一幕则发生在圆明园。这提示我们,涉及历史文化的景区都应将讲解服务纳入规范管理,推行讲解员备案制度,要求所有导游登记资质,并设立投诉机制,对错误讲解及时纠偏。

“三分游,七分讲”,说明导游在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景点时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导游乱讲,歪曲历史真相,就会给游客造成误导,其破坏性不容低估。所以,从文旅部门到公共景区再到游客,要合力对这类导游说“不”,如此才能让历史回归真实,让文化传播不再“跑偏”。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