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未报清北老师解散群聊:压力不该全由老师扛
张鑫(湖南大学)
7月6日,因三名高三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专业,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愤而解散微信群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7月7日晚,该校发布情况说明,称当事老师在教师会议上作出深刻检讨,认识到其行为不当,并已和学校向学生和家长诚恳道歉。
志愿填报是学生的个人选择,即使作为尽心付出的老师,也只能给出建议,而不能强行干预,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当事老师的过激言论确实不当,但从事件曝光到官方通报,舆论视线始终过于聚焦在教师个人身上,主要对其言论失范行为进行谴责。不过,除却在个人道德层面的讨论,教师崩溃失态背后的学校制度压力,以及学校过高期待背后的资源倾斜这些问题,更加令人深思。
当事老师在微信群中的愤怒与失态,被许多人解读为“职业素养缺失”,但其行为更像是长期压力下的一次决堤。在当下的评价体系中,一些学校将自身与名校录取数据深度绑定,而这种绑定最终会通过学校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压在教师身上的枷锁。在不少高中,“清北人数”直接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奖金发放、职称评定挂钩。这种制度设计让教师与“清北指标”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也让他们的职业价值感被牢牢捆绑在名校录取通知书上。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学校的生存焦虑。对学校而言,学生能考上“清北”是证明自身办学实力的名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源质量与社会声誉。重压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育人者”,而是“打工人”;学生的分数不再是努力的成果,而变成了待兑现的业绩。当三名学生最终未填报清北时,当事老师的愤怒或许并非针对学生个人,而是源于指标可能落空的恐慌。这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学校的期待、自身的利益都可能受损。
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即曝光截图上的群聊名称为“清北团队合作群”,可见学校对三名学生的高期待并非凭空产生。在校园里,优等生长期享受资源倾斜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这种倾斜,本质上是学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投向“潜力生”,以换取名校录取的功利性选择。与此同时,成绩突出的学生也在无形中被赋予了必须回报资源投入的隐性义务。他们的志愿选择,不只受个人意愿支配,还包含着对学校资源倾斜的“交代”。瑞昌一中对三名学生的高期待,恰恰暴露了这种资源倾斜的“交易性质”。
但必须明确的是,教育不是商业交易,资源投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而非换取名校录取率的筹码。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源倾斜还可能构成对教育公平的侵犯。对成绩好的学生过度关注,会让整个学校的教育重心发生偏移,从而忽视普通学生的需求,而他们恰恰构成了学校的主体。学生们也会认为只有考上清北才对得起学校的培养,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己不被重视”的自卑感。在志愿干预的话题之外,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也值得深思。
教师的崩溃是学校制度压力的缩影。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构教育评价的坐标系。学校的价值不在于培养了多少清北生,而在于成就了多少独特的生命;教师的尊严不在于升学指标的完成,而在于是否守护了每个学生的成长。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摆脱功利的枷锁,回归“育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