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科技图书“出海热”的启示

 2025/7/17 16:14:32 《科学时评》 作者: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走进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跨越国界的版权签约密集上演,令人大开眼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人工智能通识》系列图书将推出港澳繁体版及英文版,广东科技出版社的“中国芯”技术丛书将远赴新加坡……科技图书“出海热”,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

中国的科技图书之所以成为国际出版市场的焦点,一个重要背景在于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不少领域实现科技突破,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活力与产业落地能力。深刻的技术跃迁,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化的知识沉淀。世界渴望理解中国创新背后的逻辑,探寻中国技术方案的价值。因此,一些图书因为解析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阐述中国技术路线,成为国际市场洞悉中国创新、汲取中国智慧的重要窗口。

科技图书“出海热”,体现了文化软实力,更彰显了技术硬支撑。以广东科技出版社的《DeepSeek应用能手:7天从入门到精通》为例,一经出版就被国际学术出版机构迅速引进。原因何在?正因它能提供“可快速落地的人工智能转型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数字化服务“出海”大有可为。

图书签约、版权输出仅仅是起点,想持续焕发生命力还需扎根当地。有马来西亚出版商表示,他们十分需要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引进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人工智能》教材时,马来西亚与中国出版机构展开协作,进行了细致的“本土化改造”。从语言转换、文化适配到案例重构的深度再造,成功的版权输出,需尊重相关国家和地区读者的需求并进行精准配套。文化“出海”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应更加注重构建本土化内容生态。这对其他领域拓展海外市场也有启发。

世界关注中国,中国面向世界,双向奔赴中,交流互鉴得以实现。本届图博会期间,202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举行。有与会者表示,他们在产品中融入了很多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元素,如中秋节、皮影戏、赛龙舟,向海外用户讲述中国故事。得益于技术升级、形式创新、渠道拓展,亘古亘今的中华文明正持续焕发生机,远播世界。正如论坛嘉宾所言:“出版的本质是思想的对话、文明的桥梁。在新技术时代,我们更要守护这份价值。”

一场国际性书展,是优秀图书的集中展示,更是思想碰撞与文化交流的嘉年华。以书会友,我们积极联通世界;以书为窗,人们更好读懂中国。如本届图博会的主题“促进文明传承发展 推动交流互鉴共赢”所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一定会造福中国、造福世界。(李卓尔)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