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小餐馆68张白条结清,但事还没完

 2025/7/28 14:29:3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郭元鹏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郭元鹏

7月24日,苏女士反映称,她的父母原本在河南商水县袁老乡开餐馆,四五年前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餐馆吃饭,打下了68张白条,共计餐费28285元,讨要5年未果。(7月25日 极目新闻)

据苏女士介绍,当天报道此事两个多小时后,她的父母就收到了白条上签字最多的两个人朱某和陈某的转账。其中,两人除了支付自己所签白条的欠款外,还帮其他3名签字人支付了欠款。父母经过核对后,发现了这3人付款中的重复部分,于是又退还了多支付的1000多元。因为欠款已全部结清,他们已交还了所有白条。

25日凌晨2时许,白条签字人之一的陈某回复记者,称餐费已结清,并发来转账截图为证。25日上午9时许,陈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因为单位走流程需要时间,为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个人已经垫钱结清了餐费。他同时对此事表示了歉意,称因为单位领导变更,他们作为签字的工作人员,有些工作可能做得不到位,所以现在先垫钱把餐费结清,也感谢记者关心此事,“人家只是一个小饭店,确确实实不容易,现在因为舆论压力,才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感觉到很惭愧。”

68张餐馆欠款白条,在舆论关注很短的时间后,便火速结清——这场持续多年的“讨债长跑”,以一种略显仓促的方式画上了阶段性句号。然而,当28285元欠款到账、白条交还的瞬间,公众心中的疑问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愈发清晰:这笔迟来的还款,究竟了却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从“打白条”到“垫钱还”,暴露的是基层工作作风的明显短板。作为下乡帮扶的工作人员,本应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却让一家小餐馆为公务消费“埋单”四五年。陈某在道歉中提到“单位领导变更”“工作不到位”,但这显然不能成为拖欠欠款的借口。帮扶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最忌“打白条”式的轻慢,它透支的是公职人员的公信力,伤害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小餐馆因讨债而停业、经营者气愤致病,这样的代价,远非一笔欠款所能弥补。

更值得追问的是,这68张白条背后的消费是否经得起审视?四五年间68桌饭,平均每桌400余元的消费,是否符合就餐标准?为何非要以“打白条”的方式就餐,而非“当场清账”?这些消费是否纳入正常报销流程,又为何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始终“流程未走完”?陈某坦言“因舆论压力才解决问题,感到惭愧”,这恰恰说明,若没有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这笔欠款或许还会在“流程”的借口下无限期拖延。

舆论可以倒逼欠款结清,但不能替代制度的刚性约束。此次事件中,涉事人员“个人垫钱”的处理方式,看似快速解决了问题,却可能掩盖了更深层的管理漏洞。如果公务消费可以随意拖欠、报销流程可以长期卡壳、责任可以在“领导变更”中模糊,那么今天的“垫钱”或许只是为明天的“白条”埋下伏笔。

账结清了,但“事”远没结束。当地不仅需要对这68张白条的消费合理性、报销合规性展开彻查,更要以此为镜,反思基层公务消费的监管机制。唯有让“当场清账”成为常态,让“流程拖延”无处遁形,让“群众不易”真正被放在心上,才能避免“舆论一关注就解决,舆论不关注就搁置”的被动局面。

对那家停业的小餐馆而言,欠款到账或许能缓解一时困境,但多年间的煎熬与损耗,早已刻进了经营者的记忆里。据报道,两位老人因讨要5年未果,气愤交加,病痛缠身,餐馆现已停业。而对更多人来说,这场“白条风波”的启示在于,公职人员的作风账本,从来都记在群众心里,任何一笔“欠账”,都迟早要还——不是靠舆论“催款”,而是靠制度“防欠”。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郭元鹏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