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5元理发店,何以慰人心

 2025/8/29 13:50:13 《科学时评》 作者:浙江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盛夏时节,杭州仁和路33号树荫下,程伟华的临时理发点前老人还在排着队。这位理发师从清晨6点半就开始忙碌,为老街坊提供20年不涨价的5元理发服务,甚至忙到吃干粮的时间都没有。这样寻常的场景,在人们追求“诗与远方”的当下,很容易被忽略。然而,正是这种日常的坚守,揭示了城市生活中一种被遗忘的价值——“附近性”,以及由此构建起来的公共区域和空间。

所谓“附近性”,是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概念,特指我们日常生活半径内的真实世界,比如熟悉的街道、常去的店铺、朝夕相见的邻里。程伟华的理发点就是这种“附近性”的鲜活体现。在这个没有什么招牌和装修的空间里,有的只是一位理发师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里不只是剪头发的地方,还藏着社区里的老故事,藏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点。

这片树荫下的理发点,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微型公共区域”。它不像大商场、大广场那样惹眼,却和街角的长椅、社区的小卖部一样,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它们规模虽小,社会功能可不少:为老人提供社交机会,为邻里创造交流平台,为社区注入生活气息。在这些空间里,人们不只是接受服务,更在构建着日常的相遇与互动。

正如项飙指出的那样,数字时代城市生活正在经历“附近的消失”。我们习惯通过屏幕连接世界,却疏于与隔壁邻居打招呼;偏爱连锁品牌的高效服务,却忘了街角老师傅的好手艺;一心想着去远方看风景,却对家门口的变化视而不见。久而久之,社区的纽带松了,孤独感蔓延,城市变得陌生而空旷。程伟华的理发点之所以令人动容,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一种面对面互动、长期信任和相互关怀的社区生活。老人们排队时不只是在等待理发,更是在交流社区新闻、分享生活点滴。程伟华也不只是个理发师,还当起了倾听者、老朋友,甚至临时家人的角色。这种“多维度交换”是商业逻辑无法解释的,它扎根在多年相处的信任与关怀里,构成了社区生活的韧性和鲜亮色彩。

守护这样的微型公共区域,就是守护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守护我们与他人、与社区保持真实连接的能力。(陈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