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下单,就能安排好工作?
直播间下单,就能安排理想工作?10月30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报道》一则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郑州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进入烟草专卖局、地铁集团等理想单位工作,轻信直播间所谓“花七十万就能安排”的谎言,最终不仅工作没着落,还被骗走十七万元。
尽管随着事件的曝光与警方介入,十七万已如数追归。可现实中,挽回骗局经济损失却并不容乐观。各地人民法院已判决多起类似案例,当事人为了“托人办理工作”,花费少则五六万元,多则高达几十万元,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民事判决中,常以“原告未遵从正常的就业秩序,有违公序良俗,不应受法律保护”为由,驳回原告退款请求。这些案例,无疑给轻信他人“关系与能量”的求职者敲响了警钟:所谓“好工作”,不会从天而降!
为何此类骗局能够屡屡得逞?根源在于人们对“好工作”的渴望,以及就业竞争下的焦虑心态。在传统观念里,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关乎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更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荣耀。尤其是个别领域行业,因其稳定的工作性质、较高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福利保障,成为众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然而,这些热门岗位的竞争往往异常激烈,在真才实学面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的急切心理,打着“有关系、有能量”的幌子,承诺可以帮忙安排工作,从而骗取钱财。
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在法治社会,任何行业的就业招聘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程序。以烟草等国企为例,其招聘过程通常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录取,包括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旨在选拔出真正优秀、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那些声称可以通过“关系与能量”绕过这些程序、直接安排工作的,必然是敛财的骗局,最终不过是为了填满自己的贪婪欲望。
面对这些就业骗局,求职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到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需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去争取。不能迷信所谓的“关系与能量”,更不要轻易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在求职过程中,通过正规的招聘渠道获取信息,如企业官网、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等,仔细甄别招聘信息的真伪,避免陷入骗局。另一方面,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现被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转账记录、聊天记录、合同协议等,以便在维权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各地各高校应细化就业指导、加强供需对接、更好服务困难毕业生群体,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面对各类就业骗局,除了求职者自身提高警惕外,相关部门和平台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规范招聘行为,打击虚假招聘、诈骗等违法行为,维护就业市场的秩序和公平。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对招聘信息的审核把关,严格审查发布者的资质和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为不法分子提供传播虚假信息的平台。对于以找工作为由骗取钱财的不法分子,要一追到底,予以严惩。对违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平台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其进行联合惩戒。
所谓“好工作”不会从天而降,就业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正规的渠道和方式去求职,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让我们摒弃侥幸心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就业环境。(朱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