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谁烧谁家老婆跑”标语,基层群众的认知又被谁“代表”了?

 2025/10/31 8:18:56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吴昆成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一条“谁烧谁家老婆跑”的禁烧秸秆标语,近日让河南省太康县芝麻洼乡“火”了一把。不是因为治理有方,而是因其用语之粗鄙引发争议。横幅落款赫然写着“芝麻洼乡人民政府”,当地竟以家庭离散作威胁,拿婚姻关系开玩笑,实在令人错愕。事情发生后,当地回应称系打印店制作,已撤下整改。可再怎么推责,公众的观感不会轻易抹去。

标语低俗绝非小事。这则标语看似是个“用词不当”的小问题,实则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某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为了达成管理目标,可以牺牲表达的文明底线。这也并非孤例,例如曾经出现的“游泳必死”“放火烧山,牢底坐穿”等,语言越来越“接地气”,却越来越偏离公共治理应有的庄重与理性。这类口号往往追求“震慑力”和“传播度”,试图用夸张、恐吓甚至羞辱的方式达成政策目标,却忘了政府话语本身应是法治精神与公共文明的体现。此类拿家庭伦理开玩笑的表达,显然与之背道而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声音认为此类标语“通俗易懂”“便于村民理解”。这种观点背后,是对基层群众认知能力的误判。村民或许不熟悉文牍修辞,但绝非不懂是非、不辨善恶。用低俗换取“传播效果”,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懒政——不愿下功夫做细致的政策解释与价值沟通,只想用一句“狠话”一劳永逸。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话语一旦常态化,会悄然侵蚀社会的公共语言生态,让粗鄙成为习惯,让戏谑取代严肃。

禁烧秸秆本身也有其合理性。秸秆焚烧确实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影响交通安全,政策初衷值得肯定。但政策执行不能只讲“有效性”而忽视“正当性”。真正有效的治理,应建立在尊重与沟通的基础上。比如,推广秸秆还田、发展生物质能源,让农民看到秸秆这个“宝”能变“现”;又如,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奖励等柔性方式引导行为,而非一味靠恐吓压制。

该烧掉此类低俗、不文明的标语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但无论任务多紧迫,都不能以牺牲文明为代价。一句标语,照见的是治理的成色。当公共权力开口说话,它应当传递的是规则、是尊重、是希望,而不是玩笑式的威胁与低级的噱头。治理现代化,不妨从一句得体的标语开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吴昆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