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从“国之重器”到“身边风景”,超级工程何以融入大众生活

 2025/11/17 15:50:35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工人》杂志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10月25日,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的西人工岛开始文旅试运行。在此之前,花江峡谷大桥凭借景观廊道等文旅消费新场景走红,“中国天眼”景区半年接待约38万人次。越来越多“只可远观”的国家级超级工程,正褪去神秘面纱,成为公众“可近享、可触摸”的热门打卡地。这种“工程+文旅”的深度融合形式不仅激发了新的文旅消费动能,更在于它成功地将象征国家实力的工程奇迹,转化为联结民族自豪与个体体验的独特通道,让大国重器真正融入百姓日常。

超级工程的“网红之路”,本质是发展理念的升级。过去,大国重器多存在于新闻报道中,虽令人自豪却缺乏情感联结。而今,深中通道展出工程实物构件、通过VR、AR等互动体验技术向公众进行科普,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让游客生动理解“世界之最”背后的创新密码,更将抽象宏大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亲近、可传播的精神滋养。

更深层次地看,此举开启了工程价值的多维度重构与放大。在展示层面,实现了硬核实力的软性传播;在经济层面,激活了区域发展新动能;在教育层面,沉浸式体验让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为年轻一代播下创新种子。

新的探索已经开始。期待更多大国工程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让公众在打卡之余,读懂国家的创新密码与精神力量。当大国重器的技术突破真正融入民生体验,当国家实力转化为民众获得感,这些矗立在山河间的超级工程,便成了最生动的时代注脚。(《中国工人》杂志记者 王爽)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