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体育精神岂能困于“着装正确”?

 2025/11/23 9:16:26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徐雨薇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徐雨薇(西南财经大学)

近日,福建厦门一中学运动会上,一名男生穿着裙子、佩戴假发参加跑步比赛并夺得冠军,随后却被校方以“违反体育精神”为由取消其成绩,此事引发舆论热议。校方这一裁定,看似在维护赛场秩序,实则是用一种僵化的管理思维,窄化乃至曲解了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更暴露了教育场域中对个体表达包容性的缺失。

体育精神的核心在于公平竞争与超越自我,而非刻板的“着装统一”。该男生并未使用任何违规装备提升成绩,其裙装与假发既未对其他选手造成干扰,也未破坏比赛公平性。他凭实力夺冠,这恰恰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生动诠释。

反观校方,将“着装不符常规”等同于“违反体育精神”,实质是混淆了形式与本质,将体育精神狭隘地捆绑于“着装正确”的刻板框架内。若服装个性被视为对体育精神的亵渎,那么体育竞技的历史中,那些运动员为突破传统、表达自我而特立独行的瞬间,是否都应被重新审视甚至否定?

教育管理应重在引导而非简单惩戒。当学生处于自我认知与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其探索性别表达、展现独特个性的行为,需要的是理解与引导,而非粗暴否定。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更应超越简单的“合规性”管控,去探寻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需求,以对话代替判决,以引导替代压制。

一纸冷冰冰的“取消成绩”的通知,不仅浇灭了学生的热情,更在所有旁观学生心中刻下了一道无形的规训:特立独行是有代价的,顺从才是安全的。这种规训所带来的创造力萎缩与个性泯灭,远比失去一个冠军头衔更令人痛心。

从更深层次看,此事件折射出社会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固化认知亟待打破。男生为何不能穿裙子?这一追问直指深植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规范。随着社会进步,对性别气质的理解日益多元,服饰作为个人表达的一部分,本不应被僵化的性别标签所束缚。

学校本应是引领观念更新、培育平等意识的先锋地带,此次却用行动为陈旧的性别分工投下了赞同票,这无疑是对其先锋使命的一次背离。

跑道上的这位“裙子冠军”,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教育管理中某些亟待更新的观念。他的奔跑,挑战的不仅是速度的极限,还有规则的边界与认知的藩篱。真正的体育精神,在于对拼搏与实力的尊重,在于对多元与个性的包容。现代教育的使命,在于呵护每一种成长的姿态,而非修剪掉所有“不标准”的枝丫。

当校园能够容纳不同的奔跑姿态,我们培养出的,才不会是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充满活力、敢于创新、懂得尊重的未来栋梁。这起事件,应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当我们习惯于用旧尺子丈量新世界时,量出的不会是学生的未来,而只能是教育者自身的视野局限。

莫让陈规束缚了青春的脚步,莫让偏见遮蔽了教育的远见。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