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口腹之欲,小心“荔枝病”
最近市场上荔枝正卖得红火,但是吃荔枝却潜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健康风险——“荔枝病”。通俗来说,就是过量食用荔枝,可能引发危险的急性低血糖!医学上称之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发病人群以4~11岁的儿童较为多见。
患者常在大量食用荔枝的数小时内,出现头晕、心慌、手抖、冒冷汗、乏力等低血糖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陷入昏迷、抽搐,甚至引发低血糖性脑病、肝损伤,乃至休克,如果不及时救治,可在数小时之内危及生命。因为这种病症和过量食用荔枝密切相关,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荔枝病”。
明明是甜蜜蜜的水果,怎么反倒让人血糖“一落千丈”了呢?“荔枝病”的发生,和荔枝中含有的特殊成分及其独特的糖分构成脱不了干系。
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CPG)这两种毒素。次甘氨酸A堪称“肝脏捣乱分子”,它进入人体后会干扰肝脏中脂肪酸的代谢过程,抑制肝脏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就像给肝脏的葡萄糖生产工厂按下了暂停键。
而MCPG则是“胰岛素刺激剂”,它能促使胰腺大量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本是调节血糖的“小能手”,但在MCPG的刺激下,胰岛素过度工作,加速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到细胞内,从而导致血糖快速下降。
此外,荔枝中的糖分主要是果糖,果糖不能直接被细胞利用,需要在肝脏中先转化为葡萄糖。大量食用荔枝后,短时间内进入人体的果糖过多,肝脏转化速度跟不上,于是在转化的“空窗期”血糖补给不足,而此时毒素又在不断搞破坏,低血糖也就随之而来。
如何避免“荔枝病”呢?想要安心享受荔枝的美味,牢记以下几个小妙招,就能轻松避开“荔枝病”的“雷区”。
首先,控制食用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吃200~300克水果较为适宜。以单颗荔枝20克计算的话,正常成年人一次最多吃10~15颗,幼儿、体弱等食量较小者每次不宜超过5颗。
其次,避免空腹食用。空腹时,人体血糖水平较低,此时吃荔枝,更容易引发低血糖,建议在饭后半小时左右再吃荔枝;或者在吃荔枝时,可以适当搭配一些主食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面包、牛奶等,这样既能缓解荔枝中糖分的吸收,又能补充其他营养,维持血糖稳定。
少吃或不吃不熟的荔枝。不熟的荔枝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CPG)的含量都要远高于成熟荔枝。这就意味着,吃未成熟的荔枝越多,血糖可能下降得越快。
一旦发现自己吃完荔枝有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可以立即补充含糖食物,比如吃几颗糖果、喝一杯糖水或果汁,快速提升血糖水平。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还是要选择及时就医!
注意,特殊人群,营养不良、肝病或血糖调节异常的人群慎食荔枝,比如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