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动物改变地貌的能力不容小觑

 2025/7/31 11:04:16 学术科普 作者:环球科学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撰文|科迪·科捷(Cody Cottier)

翻译|张宇哲

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变化:板块碰撞并隆起形成山脊,从山脊滚落的巨石被冰川碾碎,沙尘再被风、雨和河流带到海中,最后成为海底的沉积物——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地貌变化方式。不过,最新研究表明我们或许漏掉了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动物。

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估算,从鲑鱼到大象,淡水生物和陆生动物用于改造生存环境的能量总和可以达到约76万亿焦耳,这相当于数千次极端洪水暴发释放的能量。

当然,人们都知道河狸具有卓越的建造能力。但在提到其他动物时,无论它们筑巢和挖洞的影响范围有多广,“人们也只会觉得有趣,仅此而已,”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自然地理学家杰玛·L.哈维(Gemma L. Harvey)说道,“人们并不会觉得它们对地球有多大的影响,这项研究却呈现了不一样的观点。”

研究地球表面演化的学科被称作“地貌学”(geomorphology),相应地,研究动物改变地貌的学科被细分为“动物地貌学”(zoogeomorphology)。早在1881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就已经认识到蚯蚓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但直到1992年,现任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自然地理学荣誉教授的戴维·巴特勒(David Butler)才首次提出了这个术语,并用它来描述动物对地貌的影响。

在一篇题为《灰熊的侵蚀角色》(The grizzly bear as an erosional agent)的论文中,巴特勒首次提出了“动物地貌学”这个词。据他计算,在一百年间,美国冰川国家公园的灰熊通过觅食和挖洞而搬运到山下的土壤大约能装满15 000辆卡车。巴特勒表示:“我怀疑如果对全球范围内数百种动物开展类似研究,得到的数字可能会超出我们预期。”

当年尚不具备开展如此大规模研究的条件,但三十年后,哈维的研究团队获取了足够的数据,分析了500种动物对地貌的影响。他们发现,河马能践踏出全新的河道,小龙虾挖的洞会侵蚀河岸。而在巴西,成片的白蚁丘的面积几乎与冰岛相当。哈维表示:“受到影响的区域非常大,这意味着有巨量的土壤正在被搬运。”

数据来源于论文“Global Diversity and Energy of Animals Shaping the Earth’s Surface.“ 制图:里普利·克莱格霍恩(Ripley Cleghorn)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地貌学家布赖恩·亚尼茨(Brian Yanites,未参与这项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某一种动物、某一个特定地点或某一种特定地貌”,而这项新研究“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展示了一幅宏观图景”。

实际上,研究作者甚至认为76万亿焦耳这个数字很可能远低于实际情况。因为缺少相关研究资料,他们在研究中排除了非洲、南美洲和亚洲这些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尽管许多专家一直忽视动物在地貌变化中的作用,巴特勒却表示:“我认为这项研究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我的天啊!’的感叹。”

本文节选自《环球科学》杂志2025年7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