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全球变暖不只是环境问题,最新研究称或致添加糖摄入增加

 2025/9/12 14:25:06 学术科普 作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9月8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一篇论文,通过2004至2019年美国家庭个体交易数据研究发现,在12°C至30°C的范围内,气温每升高1°C,每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就会增加0.7克。

为什么随着温度的升高,糖摄入量会增高?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饮食行为学与营养学教授赵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可能引发对快速能量补充的需求。此外,高温环境下,人的基础代谢会增加,人体需要的总能量也会增加。糖类作为最易吸收的能量来源,能迅速提供热量,缓解短期疲劳感。同时,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能量的需求上升,可能间接促进对高糖食物的偏好。

“天气炎热时,尤其在夏季,市场上含糖饮料、冰激凌等冷饮的推广力度加大,加上公众普遍将甜味冷饮与解暑相关联,因而存在习惯性消费行为。”赵勇说,尽管单日0.7克的添加糖增量看似微小,但累积效应不容忽视,还是应该引起注意。摄入过多添加糖,可能会增加肥胖、代谢性疾病等的患病风险。

“如果想要靠饮品来解暑,可以选择少糖或无糖的绿豆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又能避免过多添加糖的摄入。也可以用新鲜水果替代含糖饮料,在满足甜味需求的同时,提供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应提高大众对摄入过多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风险的认识,尤其针对儿童、青少年及代谢高风险人群,培养他们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识别隐形糖来源。”赵勇表示,公众也需要优化膳食结构,减少添加糖、隐形糖的这些摄入。

该研究提醒,既要降低过量摄入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风险,也要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饮食策略。在赵勇看来,气候变化并非仅通过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危害健康,更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的行为模式,悄然推高某些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全球变暖对健康的威胁是立体和多维度的,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必须更加系统化。”

赵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以往气候驱动的饮食行为改变可能被忽视了。“希望未来气象服务要从‘防灾减灾’向‘赋能健康’方向延伸,气象服务产品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孙健说。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