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童年缺爱,共情能力弱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姚欣然 尹薇)校园霸凌、焦虑抑郁等情况都与个体共情能力缺乏有直接关系。童年时期遭遇的逆境,如虐待、忽视或母婴分离,会深远影响个体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其中,共情能力的缺陷尤为显著,但其背后的大脑机制一直不甚明确。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江帆教授、浙江省瓯江实验室刘明刚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天乐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研究论文称,生命早期的母婴分离应激,会导致孩子成年后对同伴疼痛“感同身受”的能力下降,其关键机制在于大脑中“丘脑室旁核-前边缘皮层”这一神经环路的功能失常。该项研究还为理解早期关爱如何塑造健康大脑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提示,充满抚触和关爱的早期成长环境,对于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图片
10月9日,该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期刊网站截图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迎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尤其是共情能力的建立有了更加明确的科学指导,同时在修复、重建共情能力方面也看到了希望。
马迎华介绍,共情能力也被称为同理能力,是指能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是在我们不熟悉的情景下。同理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受与我们差异较大的人,这能改善多元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同时也是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目前,校园里、社会上出现的霸凌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霸凌者没有很好的共情能力,不能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没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同时,焦虑、抑郁等问题多与童年时期创伤有关,被虐待、缺爱是其中原因之一。
为了在实验室中研究共情力这一复杂情感,江帆团队首先建立了小鼠的“传染性疼痛”模型。当一只小鼠与它熟悉的、正经历疼痛的同伴互动后,它自身的疼痛敏感度也会显著提高,表现出“感同身受”的行为特征。然而,幼年时期经历过“母婴分离”的小鼠,在成年后面对同伴的痛苦时,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明显减弱。这表明,早期的逆境经历损伤了其成年后的共情功能。
通过先进的神经科学方法,研究者们精准定位了导致这一缺陷的大脑枢纽:丘脑室旁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进一步的实验证实,这条从“丘脑室旁核”投射到“前边缘皮层”的神经环路,是操控共情行为的关键开关。
人为抑制这条环路,健康小鼠也会变得“冷漠”;而反过来,用技术手段激活这条环路,则能成功“治愈”母婴分离小鼠的共情缺陷,让它们重新对同伴的疼痛产生反应。研究发现,简单而温柔的干预方法——模拟母鼠舔舐的“社会性触摸”,能有效预防这种损伤。在母婴分离期间,研究人员每天用软毛刷轻柔地抚摸幼鼠,这种愉悦的触觉刺激成功地预防了它们成年后的共情缺陷。深入机制探究表明,正是这种充满关爱的触摸,增强了那条关键神经环路的兴奋性,从而起到了保护作用。
对于有过童年创伤的儿童,又该如何帮助他们重建良好的共情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呢?马迎华表示,青春期是修正生命早期负面问题的关键期。青春期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科学的干预,可以减少由于儿童时期遭受的暴力、虐待或营养不良所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重视这一问题,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充满爱和支持的父母,是孩子抵抗逆境的动力,也是让他们具备共情能力的源泉。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比如对他人的友好和理解,以及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于缺乏同情能力的成年人,马迎华表示,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来重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能力。比如通过体育锻炼、接触阳光、在户外活动等,找到和世界的链接。不要因为童年创伤会在大脑留下痕迹就有了一种“宿命”感,这些研究从科学的角度证实,大脑功能和认知还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干预得到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