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掉皮”却没知觉,使用取暖用品谨防低温烫伤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实习记者 梁思涵)全国多地气温持续走低,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物品成为许多人御寒神器。然而,不少网友表示,一觉醒来发现皮肤上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水泡,严重的甚至“掉了一块皮”。很多网友疑惑,热水袋的“温度不觉得烫啊”。10月30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詹日兴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这类症状属于低温烫伤。
詹日兴介绍,低温烫伤,是指50℃左右的温度(体感无疼痛)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致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这种烫伤的特点在于痛感并不明显,但创面往往较深,常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等情况,如处置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诱发慢性溃疡创面。
低温烫伤的发生主要与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是不正确使用取暖设备,比如皮肤长时间直接接触热水袋、暖宝宝等取暖工具;另一方面与个人体质有关,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群体体表感觉不敏感、感觉神经末梢相对迟钝,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烫伤。

社交平台上部分网友使用取暖用品后的低温烫伤症状
詹日兴表示,一旦发生低温烫伤,正确处理至关重要。“首先应立即脱离热源,随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淋创面,或采用冷水浸敷的方式降温。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持续30分钟以上,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护水泡皮,避免皮肤撕脱导致创面裸露、加深以及感染。完成冷疗后,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并尽快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詹日兴提醒,使用暖宝宝时应隔着几层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使用热水袋时温度不宜过高,最好套上毛巾或衣服进行隔热;电热毯和取暖器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出现低温烫伤,切勿在创面上随意涂抹草药、牙膏等,这些不当处理不仅可能引起伤口细菌感染,还可能加重烧伤深度,同时也会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