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普 >学术科普>正文

从精准筛查到多轮靶向治疗,肺癌诊疗进入“精准时代”

 2025/11/22 8:34:16 学术科普 作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每年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主任医师赵军、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梁乃新、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部肿瘤科主任赵微,围绕我国肺癌防治现状、诊疗进展与公众认知等话题进行探讨解读。

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持续提高

梁乃新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公众健康意识提升的双重推动下,部分肺癌危险因素得到控制,但肺腺癌的比例却在上升;同时,随着高清晰度CT等筛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甚至超早期肺癌被发现,这使得肺癌总体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也正是由于治疗技术的进步,肺癌死亡率正稳步下降,患者五年生存率持续提高。

“肺癌并非绝症,尤其是在早期发现的情况下,治愈率非常高。”梁乃新表示,公众应正确认识肺癌,避免陷入“无法预防”或“必然遗传”等误区,应积极参与科学筛查,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全病程管理,覆盖“防、筛、诊、治、康”五个环节。

近年来,肺癌五年生存率提升包含多个关键因素。赵军介绍,首先是筛查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为精准手术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使许多被误判为晚期的患者重新获得根治机会。此外,药物研发的飞速进展也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从EGFR到ALK、ROS1等靶点的发现,再到ADC药物及免疫治疗从“单抗”进入“双抗”时代,靶向药物已迭代至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在研,耐药后的应对策略也日益完善。

肺癌的防治关键在于早诊早治。赵微表示,与十年前相比,目前初诊时中晚期患者占比已有下降,早期肺癌检出率明显提升,尤其是浸润前病变阶段的肺癌。当前国家指南推荐的筛查起点年龄已降至40岁,覆盖范围还包括长期吸烟者、被动吸烟者、有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的人群,以及既往有肺癌病史的个体。部分患者因忽视年度体检,等到出现症状才就医,错失了早期诊断的最佳时机。

肺癌诊疗进入“精准时代”

早期与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同,采取的治疗手段也不同。早期患者以根治为目的,主要通过手术、放疗或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而晚期患者则侧重于延长生存与改善生活质量。部分晚期“寡转移”患者,在全身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仍可通过局部根治性处理获得长期生存。

靶向治疗有哪些适用人群?赵微介绍,非小细胞肺癌中尤其是肺腺癌患者,是靶向治疗的主要受益群体。而分子检测是实施精准靶向治疗的前提,中晚期患者必须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靶点。同时,靶向药物也常与其它治疗方式联合,以提升疗效并延缓耐药。

梁乃新表示,EGFR突变在亚洲不吸烟女性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男性患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他提醒,使用靶向药是一个长期过程,需重视基因检测、药物选择与耐药后的再活检,遵循精准医学路径,与医生密切配合。

目前对于靶向药物耐药后的处理也日趋精细化,赵军表示,根据进展模式分为“缓慢进展”“孤立性寡进展”与“广泛进展”三类,并分别对应继续用药、局部干预与更换系统治疗方案等策略。部分患者在经过化疗或联合免疫治疗后,甚至可重新启用原靶向药物,实现多轮治疗循环,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随着晚期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的维护愈发重要。在赵微看来,应从医疗控制、心理疏导、营养支持、运动康复及社会角色恢复等多维度进行干预,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专家们认为,我国肺癌防治事业正朝着更加精准、规范、人性化的方向迈进,呼吁公众树立科学的防癌意识,高危人群应积极参与早期筛查,患者应配合医生实施全病程管理。在共同努力下,肺癌将从“不治之症”逐渐转变为可防、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