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客服不是“已读乱回”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我是智能客服××……”近年来,随着智能客服越来越普遍,很多“不智能”、“去人化”甚至“爱骚扰”的客服,令消费者困扰不已。
退改一下车票电影票、更换一下手机套餐、咨询一下银行业务……如今,智能客服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已经司空见惯。这一方面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延长了服务时间,但另一方面也让“已读乱回”问题日益凸显。比如,有的智能客服耗费时间长,一个提问接一个提问,就是说不到点子上;有的理解能力差,说了几遍还是听不懂,像“对牛弹琴”;有的回复千篇一律,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是机械化、模板式回答;还有的一转到人工就是繁忙或者无休止地等待……这样的服务水平,很难称之为智能,甚至“越问越气”,极大影响消费体验。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智能客服的推广应用无疑是大势所趋。有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客服,智能客服至少能够降低30%以上的运营成本,预计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帮助全球客服中心降低800亿美元以上的劳动力成本。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效响应用户需求,售后服务能不能得到应有保障等问题,不应无解。目前来看,囿于技术、成本等条件,很多商家采用的智能客服仍旧停留在智能问答系统的水平,其底层运行逻辑是一个文本交互系统,只会按照知识库中的标准答案向客户推送。由此,注定了很难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诉求。
甚至还有一些智能客服,美其名曰咨询、回访,却是在变相推销,让用户不胜其扰。根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投诉和舆情分析报告》,直播带货、微短剧人工智能服务等领域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不仅服务效果不理想,而且通过永不中断的呼叫系统、换着花样的来电号码、阻不断的防拉黑手段,频繁轰炸消费者,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全国范围来看,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无论是智能客服,还是人工客服,服务应始终“在线”。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也意味着需要强大的服务资源保障。只有让客服更智能、更友好、更有温度,才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用户的获得感幸福感。更不用说,面对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等,更应想方设法以有效响应提升服务效率,不能只有“智能”名义,而让服务“形同虚设”。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不是所有机器服务,都能叫智能客服。在不断改进当前智能客服的设计和流程,合理设置人工客服比例的同时,从长远来看,智能客服相关的技术与服务标准方面的制定,也可尽早提上日程。(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