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一等奖只要688元?“花钱买奖”歪风当刹

 2025/2/22 10:31:5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高永维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高永维

“参加一场比赛,把多个证书和奖牌带回家”“688元可确保省赛一等奖”“韶华杯有红头文件可查,参加该比赛能给孩子镀金,学校认可度较高,是班上评优评先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2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曝光的“韶华杯”乱象,再次将教育领域“花钱买奖”问题推向舆论风口。

“黑竞赛”为何能够拥有广阔市场?“花钱买奖”的歪风为何能够劲吹?家长为何愿意为难辨真假的奖项买单?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焦虑问题暂时无解。最直观的一点是,每年重点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而想要上“名校”的学生却“无限”,于是家长和学生便会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简历“增色”,以期在升学择校时能够获得额外的“加分”。这种功利性的需求,自然而然催生了“买奖”市场的繁荣。

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对竞赛奖项确有认可,另一方面是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竞赛奖项成为了“硬通货”,培训机构和竞赛主办方也因此发现了生财之道,明目张胆地将奖项明码标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此形成。毋庸讳言,这条产业链是一条畸形的产业链。然而,在整个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疯狂追求的当下,人们更关注的是竞赛奖项是否有用,反而少有人去深究竞赛是否合规、是否真实,这才使得“韶华杯”之类“花钱买奖”的竞赛愈演愈烈。

遏制“花钱买奖”的歪风,既需要治标之策,也呼唤治本之举。所谓治标,就是要对“韶华杯”之类的乱象严查。“韶华杯”有官方背景的机构站台背书,获奖证书有“证书编号”且上网可查。不排除部分家长不愿承认这样的竞赛有假,但更多家长其实难辨真假,这就需要将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广泛宣传,并对不在“白名单”里的“黑竞赛”进行曝光和治理,从而避免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所谓治本,就是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打破“唯奖项论”的桎梏,就能够为乱象丛生的各类竞赛降温;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教育公平得以更充分体现,就能够有效缓解教育焦虑。相对于治标之策而言,治本之举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关部门需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恒心,全社会也需要一定的包容和耐心。

“花钱买奖”歪风当刹。教育对国家、对家庭都是大事。不让功利主义扭曲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初心,家长会少花一些冤枉钱,青少年会获得更健康的成长环境,教育事业也将照亮更多人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